●在歷史上,中國文化從來都是以自身魅力,而非刻意向外推廣而獲得其他民族的青睞
●中國文化不僅僅只有剪紙、方塊字、花拳繡腿、唐裝漢服,更應該包括中華文明能夠綿延數千年不斷的進程中所蘊藏的生命力以及現代中國蒸蒸日上的活力
●中國文化被不同文化的人群所接受,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這需要相當長的時間,也需要推廣者的耐心

《滿城盡帶黃金甲》電影海報

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相對于在世界上受到廣泛關注的經濟領域,中國在文化上的影響總體來說依然薄弱。文化界的從業者們正在做出積極努力,以期扭轉這一情形。但是,需要注意到的是,目前我們的對外文化推廣,出現了有些操之過急的勢頭。
比如,最近有報道說,孔子學院在國外的發展有過快的勢頭,相關配套工作,包括教材編寫、合格師資配備等方面遠遠跟不上。在影視方面,海外銷售的數額雖有上升,但很多海外影片題材比較單一,制作粗糙,缺乏較深的內涵和打動人心的深層文化力量。在出版方面,數量也在不斷增加,但缺少內容、編輯、裝幀、翻譯和印刷質量都較高的圖書。這種急躁勢頭顯然不利于中國文化的廣泛而持久的傳播。由于太過急躁,反而會引起不必要的誤解乃至反感,甚至會被某些別有用心的說成是在擴張“軟實力”或制造所謂的“中國文化威脅論”。
文化推廣不取決于傳播能力
正如優秀產品的推廣,首先需要產品本身質量過硬,優秀文化的推廣,首先也要求推廣者提供別人所需要的優秀文化。一種文化能得到其他民族的青睞,其吸引力更多的是來自文化本身的魅力,而不是推廣能力。在歷史上,中國文化從來都是以自身魅力,而非刻意向外推廣而獲得其他民族的青睞。比如,日本歷史上派遣“遣唐使”、“宋學使”等遠渡重洋來學習中國文化;18世紀的歐洲,人們希望擺脫宗教和封建專制的壓抑,從崇尚自然的中國哲學精神中汲取了不少的力量。
如果文化缺乏內涵,過多依賴推廣能力,很可能無法真正深入人心并獲得持久的共鳴和影響,甚至會引起人們的反感。近幾十年來,憑借先進的技術和實力強勁的媒體力量,美國的商業大片和快餐文化在全球擴張非常快。但是,這看似成功的文化影響背后,卻并沒有得到他國的真正認可。如今,面對美國文化,很多國家的民眾都會感到一種不舒服甚至有一種文化上的威脅感。在歐洲,不少電影工作者、文學家、藝術家都在努力創作自己的作品,推行“慢餐”文化,以對抗美國文化對歐洲的巨大沖擊。這絕不僅僅是集體自發的行為,也不是簡單的文化保守主義,而是歐洲文化人的自覺,更是歐洲文化希望尋求進步的體現。在他們看來,美國文化缺乏底蘊,充滿商業氣息,它會慢慢地吞噬歐洲文化。
那些推廣本國文化比較成功的經驗表明,只有深入挖掘自身文化的內涵,才能更有利于傳播。比如,從韓國制作的電視劇《大長今》、《商道》等,可以看到制作者們深入而準確地把握了韓國傳統文化精髓。這些作品能夠在韓國之外的很多地方引起廣泛的反響,就是因為其傳遞的文化精髓引起了共鳴。同樣道理,日本的動漫、游戲制作在包括歐美在內的許多地區很受歡迎,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的動漫制作本身反映了某種深層的文化思考。
縱觀世界,各國都在不遺余力地推廣自身文化,但凡成功推廣的案例,還有一個特點,即經歷了較長的過程。比如,德國歌德學院用了50多年時間,在全球發展了144個分支機構。英國文化委員會用了70多年,建立了200多個國外分支機構。而據中國有關方面計劃,在2010年前,要在全球建成500所“孔子學院”,這是不是有些急功近利呢?這個計劃是否建立在對世界各國實際需求做了仔細調查的基礎之上呢?是否經過了對自身推廣能力的充分論證呢?我們是不是過多地從商業的角度來看待這件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