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部《琥珀青龍》匯集了姜大衛、伍衛國、陳秀雯以及那些值得尊敬的七十年代的武星們。顯然該劇改編自古龍小說《白玉老虎》,但為了突出“武俠”,棄掉原著中大量的對白情節。突出徐鈺而將徐缺改成三流人物,也算是經典了。陳秀雯那時頗具清秀古典之美;姜大衛中規中矩,只是開頭的浪子形象和后面有些反差顯得突兀;伍衛國(就是后來一度和劉曉慶談過戀愛的那位)則是劇中亮點,翩翩公子型的第一反派,可算是他所有作品里最倜儻的一個角色了。
這部戲當時遠不如金庸劇那么火爆,在內地播放時也沒有占到天時地利人和之勢,來去悄然。不過由于它不同于我們熟悉的金庸劇模式,還是給我等少部分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射雕英雄傳》使“佳視”嘗盡甜頭,而“無線”還未意識到它所帶來的破壞力,隨著接連播出的《神雕俠侶》、《碧血劍》、《雪山飛狐》和《鹿鼎記》一炮而紅,使“佳視”的觀眾數字大幅上升,這下面對沉重收視壓力的“無線”,亦不得不承認拍武俠劇已是潮流所趨,而金庸劇則成為收視的保證。
1976年,無線電視臺首拍60集金庸武俠巨著《書劍恩仇錄》,主演鄭少秋、汪明筌、余安安,分飾陳家洛、霍青桐和香香公主。這部無線臺最早期的金庸武俠劇在香港播映時收視極高,雖然那時服裝、武打設計都比較粗糙,但王牌大姐汪明荃扮演的霍青桐、余安安扮演的香香公主還是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到1978年的《倚天屠龍記》,鄭少秋扮張無忌,趙雅芝扮周芷若,汪明荃飾趙敏。鄭少秋大俠形象已深入民心 (當然還有日后的葉孤城和楚留香鞏固成果)。《倚天屠龍記》的成功是給新派武俠劇帶來更傳真的表達手法,張無忌受滅絕師太十成內功的一掌,“蓬”一聲的效果聲加上直飛數十尺外,是電視劇革命性的創新,充分把小說的細致描寫影像化,至此,金庸武俠劇的誘人威力終于徹底爆發,“無線”搶先回購金庸小說的所有電視版權,以后凡遇上和亞視決戰,例必推出金庸劇作為重型武器回擊。從此,武俠劇進入了“無線”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