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萬美元買不回一件沉寶
砸碎“東方泰坦尼克號”之后的這場拍賣會,無法不讓中國人想起多年以前,荷蘭嘉士德的中國文物專場拍賣會。那是中國水下考古人最心痛的記憶。
1984年,邁克·哈徹潛心研究曾經(jīng)的“海上馬車夫”——荷蘭。在荷蘭東印度公司塵封的檔案館里,“哥德馬爾森號”吸引了哈徹的目光。1752年冬,“哥德馬爾森號” 商船滿載著瓷器和黃金,從中國廣州駛往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這艘船在航行了16天后,觸礁沉沒。
哈徹費(fèi)盡心思,在南海海域探測到了這艘沉船。23.9萬件青花瓷器,125塊金錠、總重達(dá)45公斤,還有兩門刻有東印度公司縮寫VOC的青銅鑄炮……打撈出水的文物讓哈徹 眼花繚亂。哈徹將它們悄悄拉到公海,隱匿一年后,拿出 “無人認(rèn)領(lǐng)的沉船允許拍賣”的國際公約,將沉寶交給荷蘭的嘉士德拍賣行。此舉換回了2000多萬美元的回報(bào),使他成為名噪一時(shí)的“最富有撈寶家”。
1986年4月,阿姆斯特丹,嘉士德中國文物專場拍賣會開幕。
一次拍賣會上出現(xiàn)23.9萬件之多的中國文物,這樣的盛況,在歐洲收藏史上前所未有。荷蘭陷入狂熱,中國駐荷蘭使館急電國內(nèi),請示此事。
國家文物局文物處的楊林,緊急受命。他翻遍了國際海洋公約、世界各國海洋法,卻找不出任何一條能制止此事的法律依據(jù)。而當(dāng)時(shí)我國的法律,對海洋文化遺產(chǎn)的保護(hù), 更是一片空白。
無奈,國家文物局只好派出了兩位陶瓷專家耿寶昌、馮先銘,前去阿姆斯特丹一探究竟。盡管無例可查,但大家都想到了一件事:買回來。于是,他們攜帶了3萬美元。
此時(shí),阿姆斯特丹希爾頓酒店的二樓、嘉士德拍賣會大廳里,恍若一個(gè)大型劇場。過道上、地毯上,甚至大門外,都擠滿了來自世界各地的行家。23.9萬件精致的青花瓷 器,擺滿了兩層樓。
拍賣行把優(yōu)先競拍的待遇交給了中國人——1號牌。可是,在整整3天的拍賣中,中國人連一次舉牌的機(jī)會都沒有得到——每一件瓷器的起拍價(jià)格,都在估價(jià)的10倍以上, 叫價(jià)一路走高,3萬美元形同廢紙,20多萬件珍貴的中國文物,眼睜睜花落旁家……
20年后的今天,當(dāng)中國全力以赴打撈“南海一號”時(shí),留下了一句悲憤的話:“中國水下考古能有今天,是哈徹‘逼’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