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作為中國國家水下考古中心主任,張威也是“南海一號”水下考古隊的隊長。從1987年以來,整整20年,張威所做的事幾乎都與“南海一號”密切相關。因為這艘800多年前的南宋古沉船,張威成了中國版“尋寶故事”的權威敘述者——他足夠坦率,專業背景扎實,親歷水下勘察過程。
做水下考古是哈徹逼的
到今年9月,中國國家水下考古中心就成立整20年了?!艾F在我們的水下考古隊拉出去比任何一個國家的都不遜色,甚至超過韓國和日本。做到這個水平,我們只用了十幾年,很不容易。”1987年,“水下考古”幾乎是和“南海一號”一起出現的一個新名詞。
張威說,自己之所以能走上水下考古這條路,完全是被英國人邁克·哈徹“逼”出來的,正是這個英國職業盜寶人催化了中國國家水下考古中心的誕生。1985年,哈徹在南海盜撈出一艘清代商船。一年多后,他將沉船物品交由嘉士德拍賣行拍賣。但在這樣一個國際競拍會上,中國的文物專家竟然只能空手而回。此事震動中國政府,國家隨即召集文物、司法及海事等各部門座談,著手籌建中國水下考古隊伍。
此時,張威已從北京大學考古系畢業4年。他考古經驗豐富、體格健壯、膽大沉穩、水性好,這些都是從事水下考古工作必備的素質。張威因此被時任國家歷史博物館館長的俞越超看中了,很快被派往荷蘭學習潛水技術。
“那時候我們真叫一窮二白,沒錢沒技術沒設備,甚至連潛水是什么樣都不知道。”在張威的印象中,歐洲人體力好,喜歡潛水,使這項運動成為普通民眾參與的娛樂項目。張威只在游泳池里學了兩周的基本技術,就直接跟歐洲隊員下海訓練。由于歐洲版潛水服型號太大,在水下經常摩擦皮膚,“那時候一天在水里待四五個小時,腿都快磨破了。現在不會出現這種情況了,我們的潛水服都是量身定做的。”
1987年,國家水下考古中心成立時,張威被任命為中心主任。可他還來不及招兵買馬,“南海一號”就突然現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