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命的范仲淹新政
公元1033年,宋仁宗親政。
他太清楚自己接手的爛攤子:老爹當年愛面子、好排場,為了彌補“澶淵之盟”里受傷的自尊心,竟然一口氣把“五岳”都封禪了。想當年,唐太宗想封禪一座華山,都因為太貴而作罷。可想而知,宋朝的國庫消耗到了何等地步。
宋仁宗的第一把火,就是抓經濟。對外平息戰爭,對內作風儉樸,從而扭轉了經濟頹勢,迎來一個黃金發展時期。至此,他才騰出手來,尋覓合適的改革經紀人。
幾經斟酌,在群眾中呼聲很高的范仲淹,進入視野。1048年,宋仁宗宣布全新的“內閣名單”:調范仲淹回京,任參知政事(即宰相),與樞密副使富弼、韓琦一道主持朝政。
范仲淹從政已經28年,改革在他腦子里醞釀已久,十大政策一揮而就——明黜陟、抑僥幸、精貢舉、擇官長、均公田、厚農桑、修武備、減徭役、覃恩信、重命令。宋仁宗當場拍板:準奏,全國執行。
但是,僅僅1年零4個月后,范仲淹、富弼和韓琦相繼被調出京城,改革突然剎車。是宋仁宗不信任他嗎?不。歷朝歷代,改革者如商鞅車裂、張居正掘墳,比比皆是,可小范毫發無損,“圣眷”不可謂不深。是政敵暗算他了嗎?也不盡然。學幾筆小范親信的字體、造一封逼仁宗退位的假信,這樣拙劣的政治伎倆,宋仁宗不會看不出。
問題只在于,操之過急。
有一次,范仲淹審查一份官員名單,不稱職的都毫不客氣一筆勾銷。一旁的富弼看了不忍:“小范呀,你筆一勾,可害哭一家人。”
范仲淹嚴肅地說:“不害一家哭,那就害了一路百姓哭。”
富弼啞然了。不錯,官員要嚴格選拔;可你只看一眼名單,又憑什么認定昏官呢?范仲淹是一個理想主義者,他言簡意賅地找到改革的目標,卻找不到復雜精細的實施辦法。面對那封假造的退位信,宋仁宗看到了潛在的危機:群臣惶惶,小范孤立,新政還怎么執行?他果斷地叫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