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最好的時代
范仲淹離去了,岳陽樓留下他文人的絕唱,“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但宋仁宗不會離去,開封城延續著他政治的部署——文彥博,一個有些保守的大貴族,接替了小范的宰相職位。
這一次,宋仁宗選對了改革的經紀人。此后的十多年里,文彥博以沉默而實干的姿態,把宋仁宗的改革意圖,不動聲色地貫徹了下去。和他一道的,是包拯、杜衍這批能臣。沒有口號、沒有激辯,小范的十大政策,一條條修改,變得可以操作了。
1050年前后,文彥博覺得,宋仁宗在四川試點多年的紙幣“交子”,向全國推廣的時機成熟了。陜西長安的官員“立功”心切,說干脆廢止鐵錢,只用紙幣吧。此言一出,老百姓連忙拋售鐵錢、搶購貨物,長安經濟陷于混亂。緊急關頭,文彥博并沒有強制推行“交子”,而是拿出了自己家里的絲綢,來到長安:“來來來,今日我賣絲綢,只收鐵錢。”一下子就穩定了民心。從那以后,朝廷再推廣“交子”,就沒有阻力了,因為百姓對主政者有了信任。
或許,宋仁宗這種含蓄漸進的方式,錯過了大變革的可能時機,治不好國家的病根;又或許,這種方式的成功,過分依賴他個人的寬仁魅力,而令后世之君難以效仿。但無 論如何,新黨舊黨的爭議淡化了;日后改革的中心人物王安石提拔了;人才薈萃的一座高峰到來了——在“唐宋八大家”里,除了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其他6人都活躍于仁宗時期。以至于林語堂說,這是中國文人“最好的時代”。
很多年以后,激進的王安石改革失敗了,宋神宗又恢復了祖父仁宗的溫和改良做法,遼國君主急忙召集將領:“不許再去邊界惹事了,宋朝又回到了仁宗的路上”。遼國人或許不會懂得,他們敬畏的這個宋朝皇帝,為什么叫“仁宗”。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追求;在中國歷史上,他是第一個被尊稱為“仁宗”的皇帝,并造就了北宋一世繁華。(來源:《環球人物》雜志 編輯:肖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