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測形式:把更多問題都自己扛
自人類首次發射探月衛星以來,半個世紀的深空探測活動中,有一個趨勢越來越明顯,那就是——多目標多任務方式地開展探測,即讓探測器“身兼數職”,對多個目標展開探測。這種方式有利于節約經費,縮短任務周期,有望達到“一箭多雕”的效果。
經典故事:小行星帶“兩大金剛”尋訪記
絕對主角:“黎明”號探測器
故事情節:
在太陽系的小行星帶,有無數肉眼看不到的天體,它們在宇宙中仿佛是微不足道的碎石,但卻蘊藏著太陽系最原始的秘密。2007年 9月,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的“黎明”號探測器從佛羅里達州肯尼迪航天中心升空,開始了尋訪小行星帶“兩大金剛”之旅。
一個記錄著36萬個航空愛好者人名的電腦芯片被附在“黎明”號上。
“黎明”號探測器模擬圖
當然,這樣的尋訪非常艱苦而漫長,預計“黎明”號需要8年才能抵達位于小行星帶的終點站。按照計劃,“黎明”號由火箭搭載升空后,將于2009年2月在火星附近脫離火箭獨自前進。2011年至2012年,它將繞小行星帶的“灶神星”運行9個月左右,隨后將奔赴“谷神星”,從2015年開始圍繞它運行,整個太空旅行的距離達48億公里。
在此之前,人類還從未嘗試過用一個太空探測器考察兩個天體并圍繞它們運轉,所以這是人類深空探測史上的一次創舉。
“黎明”號的第一個訪問對象“灶神星”是位于火星和木星間小行星帶的第四大天體,大小約為578×560×458公里,與“谷神星”、“智神星”、“婚神星”并稱小行星帶“四大金剛”。
20世紀90年代,科學家們曾利用“哈勃”天文望遠鏡詳細研究過“灶神星”的表面并對其構造形成了一個初步認識。“黎明”號在繞“灶神星”飛行過程中將考察它是否是降落于地球的隕石來源。
而多冰的“谷神星”是小行星帶第一個被發現的天體,也是體積最大的。望遠鏡觀測顯示,“谷神星”表面布滿粘土、碳酸鹽和其它形成水所需的礦物質,因此這里也可能為生命形成提供了條件。
科學家希望通過“黎明”號的觀測,比較這兩個天體的演化進程,尋找它們差別如此之大的原因。它將從不同高度對兩個天體進行探測,研究太陽系早期環境及形成過程。
***相關鏈接:深空探測及其意義
關于深空探測,國際上沒有完全統一的定義,一般來說,深空探測是指對太陽系內除地球以外的行星及其衛星、小行星、彗星等的探測,以及太陽系以外的銀河系乃至整個宇宙的探測。
深空探測意義重大,可以進一步解答地球如何起源與演變、行星和太陽系究竟是如何形成和演化、人類是不是宇宙中唯一的生命、地球的未來將如何等一系列問題,同時有利于人類積極開發和利用空間資源。
盡管充滿挑戰和風險,盡管曾經遭遇失敗,但人類探測深空的腳步不僅沒有停止,反而在不斷邁進,而且步伐還將越來越快……(麥田/環球周末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