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用“值得”來衡量
2002年的那個冬天,瑪麗安妮以異乎尋常的冷靜應對了猶如晴天霹靂的變故。丈夫的死訊傳來,這名堅強的孕婦也曾撕心裂肺地哭嚎,但痛定之后,她卻帶著6個月的身孕,在動蕩的異國他鄉,與很多人一起尋找丈夫的尸首。她用平靜清晰的語言,像敘述一則驚心動魄的懸疑故事般,將她與丈夫所經歷的一切寫了下來。那種自然流露的勇氣,那清醒得仿佛一個旁觀者的真實,更加刺痛了人們。
2003年,瑪麗安妮出版了以丈夫的故事為原型的回憶錄,她給這本書取名為《堅強的心——我的丈夫丹尼爾·珀爾的勇敢一生》。瑪麗安妮應該感到自豪,恐怖分子曾多次將丹尼爾按倒,讓他跪下。但正如錄像中人們看到的那樣,丹尼爾在臨死前仍沒有下跪,他不曾低頭乞憐過,始終面帶笑容,做出勝利的姿勢。這就是瑪麗安妮所描寫的堅強不屈的心靈,堅持信念直到生命最后一刻的人。
其實,同樣堅強的是活著的人——瑪麗安妮。她常常以微笑示眾:“他們要扼殺我的歡樂,因此,我將再度展現歡顏;他們要讓我癱瘓,所以我將行動起來;他們要使我噤聲,由此我要大聲疾呼。”瑪麗安妮說,“他們想改變我的理想,讓我變得充滿敵意,但是我要讓他們看見,我不會因此被打倒,這才是我最大的成功。”
當無法阻止美國CBS電視臺在新聞中播出丹尼爾被砍頭的錄像片斷后,她失望而生氣地告訴CBS的主席:“恐怖分子知道你們將如饑似渴地播出這段錄像,他們找到了你們的弱點,你們幫他們達成了傳播仇恨的目的。”
今年3月,“基地”組織嫌疑犯供認他就是親手殺害丹尼爾的兇手。瑪麗安妮沒有激憤。她和丹尼爾的父母設立了丹尼爾·珀爾基金會。而基金會的宗旨,則是增進猶太人、穆斯林人以及其他民族之間的相互了解,消除那種奪去丹尼爾生命的仇恨和偏見。
瑪麗安妮告訴兒子亞當,他的父親是一個負責任的爸爸,一個孝順的好兒子,是一個對世界充滿善意和理想的人。這是丹尼爾留給他們母子最好的遺產。
瑪麗安妮并不認為丈夫的死能用“值得”一詞來形容。她說,丹尼爾畢生的信念就是成為一名優秀的新聞記者和作家,他為了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就算最終獻出生命也是有意義的,這不需要用值不值得來衡量。
“他的一生,我的一生,都在搭建橋梁”
在戛納電影節的新聞發布會上,一位美國CNN的記者突然站起來,不安地向瑪麗安妮道歉,懇請她原諒他在5年前丹尼爾遇害后,曾殘忍地詢問她是否看過自己丈夫被斬首的錄像帶。瑪麗安尼微笑地點點頭,真誠地說:“我接受你的道歉。”她的寬容贏得了掌聲,那一刻她掩蓋了所有光芒四射的明星。
在電影中飾演瑪麗安妮的安吉利娜·朱莉說,同樣身為人母,她真切地體會到瑪麗安妮的復雜心情。“我無法想象懷孕6個月時失去丈夫的感覺……換成任何人遇到這樣的情況,都會心懷仇恨。瑪麗安妮無疑是世界上最有理由仇恨那些恐怖組織的人,可是她沒有!”
5年過去了,恐怖襲擊在全世界的威脅并沒有消除,爆炸、人質、流血、沖突……“9·11”以及丹尼爾事件帶給人們的恐懼還在蔓延。
但瑪麗安妮仍在努力,愛好和平的人們都在努力。丹尼爾遇害后,美國總統布什和時任聯合國秘書長安南紛紛發表聲明,表示了最沉痛的悼念和最崇高的敬意;美國一所猶太教會學校以“珀爾”的名字來命名;2007年丹尼爾43歲誕辰紀念日當天,作為《堅強的心》總監制和主演的皮特夫婦捐贈10萬美元作為丹尼爾·珀爾基金的一部分……
瑪麗安妮是這場戰爭的受害者,但她也是勝利者。失去丈夫的瑪麗安妮不是展示傷疤、換取憐憫,反而更加理性地思考恐怖主義的源頭。她認為這個世界上既有文明之間的偏見和分歧,也有文明之間共通的地方,那就是善良、寬容和正義。她不同意所謂文明沖突的說法,而相信以寬容的心態、堅定的信念不懈地去溝通,最終可以彌合分歧。
瑪麗安妮說,她所做的一切只因為她理解丈夫。“我們都是記者。我的一生,他的一生,包括我們在一起共同生活的日子,只是想在不同文化之間搭建一座相互溝通的橋梁,這個理想一直沒有放棄。”(來源:《環球人物》 編輯:肖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