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看,《金婚》的收視率又提高了,昨天收視率最高值達20.83,一天比一天高,今年肯定第一了。”
剛見面,王宛平就把手機遞過來,給我看她剛剛收到的一條短信。
作為《金婚》的編劇,她的得意溢于言表。
有人說,《金婚》是2007年最火的國產電視劇,堪比當年的《渴望》。故事講述了小學老師文麗和重型機械廠技術員佟志50年的婚姻歷程:在時代的大背景下,從相知相愛結為夫妻,到婚姻生活中因種種瑣事而產生的激烈碰撞,再到晚年的相濡以沫,堪稱一部“婚姻編年史”。導演鄭曉龍因《渴望》和《北京人在紐約》成名,這次執導《金婚》是沉寂多年后的出山之作。此外,張國立、蔣雯麗的聯袂出演,更是收視的金牌保證。但是,撥開這些炫麗的名頭,真正能讓觀眾坐在電視機前看完50集,甚至熱情愈來愈高的,是劇中所呈現出的真實感:最典型的普通家庭、普通夫妻,家長里短的矛盾——樸實也可以打動人。
給《金婚》的每一集中注入真實的人,就是編劇王宛平。
編劇是一個純幕后的職業,猶如隱形人。當觀眾為劇中人大動其情的時候,她只是躲在幕后抿嘴微笑。也許還有人不知道,近期的熱播劇《幸福像花兒一樣》、《我的淚珠兒》、《新上海灘》,她也是編劇之一。
不安分的憤青
王宛平出生在部隊大院,作為家里唯一的女孩子,父親希望她是個驕傲的公主。可是,驕傲的公主偏偏喜歡舞槍弄棒,骨子里有男孩兒的倔勁兒。看著她的身影,父親只有嘆息:“哪兒有點女孩樣。”
15歲那年,她當了兵,被分做話務員,每天細聲細語,她不喜歡。復員回到北京,她被分到工廠,做的是最辛苦的車工,和男人一樣干活,她也沒感到踏實。恢復高考,她考上了吉林大學中文系,畢業分到國家機關,工作瑣碎而庸常,讓她感覺自己被戴上了一副面具。
現在的王宛平想起那時,覺得自己就像個“憤青”,偏激地看不慣一切事物,心里只有自己的文學。
于是她一邊看書、寫東西,一邊考上了中央戲劇學院。拿到碩士學位后,王宛平選擇留校任教,只因當老師不用天天上班,有時間寫作。
有人說中戲是藝術殿堂,也有人說那里是大染缸。對王宛平來說,那里是她邁向成功的起步點,也承載著她的痛。
王宛平是個“不務正業”的老師。從做老師的第一天起,她最大的愿望就是有一天可以不再做老師,因為“太沒有成就感,這學期重復著與上學期同樣的課程,只是給不同的學生講一遍”。她幾次坐在講臺上發呆,想象著自己像《洛麗塔》的作者納博科夫那樣,一旦有一部小說成名,第一件事就是辭職。
然而,她發表的第一篇小說帶給她的不僅不是功成名就,甚至讓她被“停職”了。1995年,一直沒放棄自己小說家夢想的王宛平,以同在中戲任職的一個名人為原型寫了一部小說發表了。她原本以為這本小說不會有什么人看,沒想到對方看到后,認為侵犯了自己的隱私。
王宛平在自己毫無準備的時候、以不情愿的方式離開了講臺。那時,獨身一人的她帶著10歲的女兒,走到了生活的拐角。
帶著灰暗的心情,王宛平到了《三月風》雜志做編輯,編寫小人物的瑣碎生活。此時,文字對她來說已經不再是與心靈的約會,而是賺錢謀生的工具。
“那是我最悲慘的日子。”但生活卻總是帶著王宛平兜圈子。在這段“悲慘日子”里,她成了小有名氣的作家。
當時,在安頓的《絕對隱私》的帶動下,情感紀實文學大行其道。應書商之邀,她出版了《婚內婚外》。新書很受歡迎,王宛平甚至被稱為“半個婚姻專家”。
“寫灰暗的東西容易,因為生活中負面的東西太多了,你隨手都可以拈來,不用加工,拿來就行。”王宛平到現在也不明白,自己以前“掏心掏肺”地用感情寫出來的作品,都被當作了廢紙,成了退稿;為什么自己沒有用心創作的文字,卻會有那么多的讀者,發行十幾萬冊,還有日文版、法文版,盜版更是不計其數。
一邊寫著這些灰色的故事,王宛平一邊在心里許愿:有一天,當她有能力主宰作品命運的時候,一定要寫那些溫暖動人的情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