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拗”的人
變法把北宋王朝拖入“黨爭”的漩渦,朝廷空前分裂。
一邊是“熙寧新黨”,但除了王安石,沒有一個正直的人,可以說,宋神宗和王安石帶著一群來路不明的人在辦事。另一邊是“保守舊黨”,非但有司馬光、蘇軾這樣的社會精英,還有韓琦、文彥博這批范仲淹改革舊臣。
不僅僅是他們的目光不及王安石深遠,更大的悲劇源于改革者自身的性格。北宋誰人不知,王安石渾名“拗相公”?
他不梳洗就出門會客,看書時隨手抓到什么吃什么。有一次仁宗設宴,王安石面不改色吃掉了茶幾上一盤魚食。難得請客的包拯招待同事,不勝酒力的司馬光都喝了幾杯,王安石卻死活不舉杯。
變法開始后,王安石性格里的“拗”勁,發展成一種實踐理想的狂熱,讓他看不到政策執行中的問題。
比方說青苗法。青黃不接的春季,官府低息貸糧給農民,秋收后農民再按息還糧。王安石夸??谡f,“民不加賦而國用足”,兩全其美。
但結果呢?一個農民敲開了縣衙的大門,官吏說,借糧?可以,先填申請表吧。農民是個文盲,花錢請了書吏,交了表,石沉大海。一咬牙,掏錢,給官吏好處費。到了還貸時,一算利息,好家伙,竟是原定兩分利的35倍!王安石改革至此成了一場黑色幽默。
老天也不作美。熙寧七年,大旱,民不聊生。宦官鄭俠畫了《流民圖》獻給神宗,哀哀哭泣:這是天怒人怨,只要您肯停止變法,十日之內必會下雨;如若沒雨,我以人頭抵欺君之罪。
這就是“宋朝第一忠諫”。神宗無奈,詔命:暫停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稅法、保甲法等八項新法。
三日之后,傾盆大雨從天而降。
神宗站在御花園里,瞠目結舌。王安石站在皇宮門外,呆若木雞。這場雨徹底澆滅了兩個理想主義者心頭熊熊燃燒的改革之火。王安石知道,他再不會有神宗傾其所有的信賴了。
罷相、復職、再罷。終于,王安石回到了江寧。在聽到最受好評的募役法也停止推行后,他拂衣悲喊:“亦罷至此乎?”抑郁而終。
執著和固執、一往無前和一意孤行,就像硬幣的兩面。然而恰是這一種“拗”,讓我們今天還能看到王安石可愛的又可悲的背影。他像一個闖入官場的犟小孩,掀起了滔天黨爭,但“政敵”司馬光依然敬重他的赤子心;他斷送了北宋王朝,但1000年后的史書讀懂了他的天才。(來源:《環球人物》 編輯:肖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