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學中化繭為蝶
這一段漂洋過海的苦旅是多麗絲人生的分水嶺。
30歲的她揮別了自己的前半生,以一種悲壯決絕的姿態開始了令人目不暇接、創作旺盛的后半生。就像是化繭為蝶的蛻變,從她的雙腳第一次踏上英國土地的那一刻起,一個叫做多麗絲·萊辛的女作家就此誕生了。
《青草在唱歌》出版于1950年。書中故事就發生在萊辛從小生長的南羅德西亞,描寫了一位陷入經營困境的白人女農場主,被一個高大強壯的黑人男仆吸引,與之偷情;他們的來往被發現后,白人女農場主為了掩飾自己,當著眾人的面,也違心地斥責和侮辱了男仆。男仆不堪侮辱,當夜將女農場主刺殺。
這是第一次有人從純女性的視角出發,描寫種族之間的藩籬與仇恨所帶來的人性悲劇。萊辛的作品一面世就引起巨大轟動。
此后,萊辛相繼出版了《暴力的孩子》五部曲。小說描述了一個在非洲長大的白人女性瑪莎一生求索的故事,書中到處都能看出萊辛生命的痕跡,許多人認為這部鴻篇巨著其實是她的半自傳體作品。在創作《暴力的孩子》系列作品的十年間,萊辛沉迷于榮格的心理學說以及蘇菲主義(禁欲主義和神秘主義),以至于最后一部《四門之城》如《圣經》中的《啟示錄》一樣,描述了現代人類社會最終的毀滅。
萊辛的巔峰之作《金色筆記》出版于1962年,它是用一種全新的、實驗性手法創作的。小說通過女主人公安娜·伍爾芙的“黑,紅,黃,藍,金”五本記錄不同內容的筆記本,描寫20世紀中期整個世界的風貌,其中既涉及意識形態、種族歧視、殖民主義等世界范圍的大事,也記錄了個人的情感生活、精神危機和人生總結等內在的心靈掙扎和求索。從來沒有一本小說具有《金色筆記》那樣奇特的結構,全書沒有章節之分,只有筆記本所記錄的內容以及其間主人公的雜議。情節之間的大幅跳躍和不同內容的相互穿插織成了一個巨大精致的網,將萊辛驚世駭俗的思想和無比廣闊的視野表現得淋漓盡致。
嘲笑女性主義
《金色筆記》中毫無顧忌的大膽語言令許多道學家聞之變色,同時也讓追求女性解放的女性主義者們深受鼓舞。女主角安娜·伍爾芙追求心靈自由的歷程更是被當作女性追求個性解放的楷模。多麗絲·萊辛由此奠定了女性主義先鋒和旗手的地位。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對于女性主義者對她的追捧,萊辛本人卻表現出十分無奈。“我從來都不是女性主義者。”她甚至認為女性主義風潮本身就是可笑的,“我不喜歡60年代,我不喜歡那時女性的所作所為,比如她們吹噓和多少男人睡過覺。”?萊辛認為,婦女解放應歸功于技術而非女權主義。在她看來,避孕藥片和洗碗器所產生的作用要比意識形態更大。
然而即使萊辛本人并不認同女性主義,她仍然被世人看作離經叛道者。早在上世紀60年代她就屢次成為諾貝爾文學獎的熱門人選,然而瑞典文學院的一些人卻視她如仇敵,甚至放話說萊辛一生都不會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提名。對此,萊辛處之泰然:“我不認為有什么會是亙古不變的。回看我的一生,一開始不是說大英帝國永不落日嗎?后來的希特勒好像也能千秋萬代,還有墨索里尼好像會活一萬年,可是不都結束了么?”
諾獎只是錦上添花
數十年來,萊辛筆耕不輟,著作等身,題材多變?!皬漠敵醯姆捶N族歧視、反男權壓迫的現實小說,轉入到后期光怪陸離的科幻題材創作,看似糟蹋文學聲譽的越界行為其實是萊辛刻意為之。她希望書寫的是一種超越性的思想小說,而不是飲食男女的羅曼史。”
萊辛在1956年出版的《分崩離析》中,大力抨擊當時南非所實行的種族隔離政策,由此被南非政府宣布為不受歡迎的人,禁止入境。這條禁令直到38年后隨著白人政府的倒臺才失效。1996年萊辛終于回到闊別40多年的南非,探望了女兒和外孫。
到了上世紀70年代,萊辛的興趣又轉向了幻想世界,先后創作心理幻想小說、科幻小說,甚至把作品的視線轉向了外太空,關注人類的未來命運。對自己的不斷顛覆和否定,讓她擺脫了任何文學標簽。
“寫作帶給我快樂和自由,只要我活著,就會寫下去。”萊辛的最新作品是2007年發表的科幻小說《裂縫》,此時她已近88歲高齡。
萊辛在文學上的成就早已得到世人的公認。30年間,她得到了除諾貝爾獎外歐洲所有的文學獎項。1995年她還獲得哈佛大學頒發的榮譽學位,這對于連高中學業都沒有完成的萊辛來說,無疑是最大的肯定。
1999年,傲慢的諾貝爾獎終于向萊辛示好,這一年她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的提名,然而直到2007年,這項殊榮才真正屬于了她。面對蜂擁而來的媒體,萊辛對自己的獲獎表現得坦然而幽默,她說:“我能得這個獎大概完全是因為活得夠長。但不管怎么說這是一件好事,在我獲得的所有獎項里,這算是一張好牌。”
諾貝爾獎頒給多麗絲·萊辛,在世人看來是實至名歸,在她自己看來則無非是錦上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