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wǎng)環(huán)球在線消息:在北宋,司馬光是個“童星”。“司馬光砸缸”的事跡被畫成《小兒擊甕圖》,他從小已是北宋兒童的榜樣。
但他自己畢生難忘的童年往事是剝胡桃。
六歲那年,他想吃青胡桃,姐姐便為他剝,其間正巧有事,姐姐離開了一會。女仆接過青胡桃,用熱水泡軟,剝開了。姐姐回來后,詫異地問:“這是誰剝開的?”“是我。”司馬光撒了個謊。
這一切恰好被父親看到了。司馬光遭到嚴厲的訓(xùn)斥:“小子何得謾語!當初給你取名‘光’,又擔心你浮躁,取了‘君實’為字,沒想到你還是敢撒謊。”
司馬光被父親的怒火嚇住了,這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課,從此“實話實說”四個字,再沒離開他的腦海。
“三連狀”,和皇帝較勁
由于父親官居四品,司馬光15歲就得到了恩補郊社郎的官位。
北宋前期的恩蔭制度,是官員福利的一種,它使大量官宦子弟不費吹灰之力就進入政壇。然而在司馬光心里,總覺得這不是正途。才滿20歲,他就迫不及待地參加科舉考試,中了進士。進士宴上,帽上簪花是個傳統(tǒng)。不喜歡花的司馬光,在同僚的勉強下,不得已才別上一枝。這讓滿朝文武都對他的耿直另眼相看。
真正讓司馬光聲名大噪的,是他和兩任皇帝不屈不饒的對話。
1056年的大年初一,在位30多年的仁宗皇帝突然病了,接班人問題迫切提上日程。但膝下無子的仁宗,對于立養(yǎng)子為太子的建議,始終不置可否。拖拉了半年,司馬光寫下《請建儲副或進用宗室第一狀》:“治和亂、安和危的一線之隔,何嘗不是由繼承人引起的?”八月初一,司馬光又送來了《請建儲副或進用宗室第二狀》,言辭十分懇切。
兩封奏折都石沉大海。九月初三,司馬光的《請建儲副或進用宗室第三狀》,措辭就不客氣了:“立太子這么緊迫的事,皇上是不是瞧我官位低下,干脆不理我?”
這次進言對他的政治生涯,有不同尋常的意義——宋神宗繼位時,不無感慨地想:要不是司馬光三催四請,爺爺怎么舍得把皇位給他的養(yǎng)子、我的老爸?沒有司馬光,就沒我啥事了。宋神宗決定獎勵司馬光的立儲之功,提拔他進翰林院。
可司馬光的態(tài)度呢?
三天后,他就上了《辭免翰林學士第一狀》;接著又是《辭免翰林學士第二狀》:“從唐朝開始,翰林是知識分子的最高榮譽,如果不是天下英才,怎么能服眾?就是別人不說,自己能不有愧?”神宗不許,司馬光再辭,當面遞交《辭免翰林學士上殿子》,在大殿上和神宗展開了一段著名的對話。
神宗說:古代的君子,有人學識好,文采差;有人文采好,學識不行。你文采好,學識也好,還推辭什么?
司馬光答:臣連駢文都不會寫。
神宗說:那就像兩漢那樣制詔好了!
司馬光又答:本朝無此先例。
神宗被他堵得夠嗆:你進士都考上了,還說不會寫駢文?
司馬光大步出殿,神宗叫內(nèi)侍把他拽回來,親手把任命書塞到他懷里。司馬光不得已,才勉強接受。
人們總以為,過去的臣子戰(zhàn)戰(zhàn)兢兢,在皇權(quán)的壓迫下得了“腦癱”,沒有自己的思想。顯然,司馬光不是。人生的每件事,都是他的青胡桃,得自己剝開,絕不撒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