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阻斷腐敗鏈條、防止腐敗案件頻發不止的尷尬局面,日本自上世紀90年代初相繼制定和修改了多個法律法規,著重嚴格政治資金的收受、管理和使用。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朝野陣營依舊弊案連連,顯示改革成效不彰,腐敗痼疾仍在。就在2007年5月,安倍內閣農林水產大臣、自民黨政要松岡利勝涉嫌權錢交易,畏罪懸梁自盡,成為二戰后第一個在任期間自殺的內閣大臣。與此同時,涉案企業“綠資源機構”前負責人也墜樓身亡。正是這家企業多年向松岡利勝提供大量政治捐款,并在松岡家鄉多個農業項目招標中中標。此次西松建設案則成為日本政治腐敗的又一續篇。
日本權錢政治頻發有著深刻的制度誘因,其中金錢本位的所謂民主選舉文化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
權錢政治固然與當事人的個人操守有關,但當弊案在戰后長時期、在朝野陣營大范圍發生,尤其在不斷加強政治資金管理的情況下仍然層出不窮時候,人們就不得不作制度層面的思考。
梳理日本的權錢交易案件,可看出一個共同特點,即在所謂民主選舉的制度條件下,權與錢已經結成盤根錯節的命運共生關系。涉案人與其說是為了個人的私欲,不如說是為了維持和擴大權力而貪腐。洛克希德案、里庫路特案、西松建設案涉及日本政壇的三個風云人物田中角榮、竹下登和小澤一郎,這三人早年有著師承關系,竹下和小澤都繼承了田中的政治風格。1974年,日本政論家立花隆在《文藝春秋》雜志上發表了題為《田中角榮研究---其金脈與人脈》的文章,提出田中角榮的政治就是“金權體制”,以錢養權、以權斂錢。日本國內對田中角榮有不同看法,多認為此人富有政治才干和實干精神,甚至說他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梟雄”。由此可見,田中身陷權錢交易,很大程度上在于世道,在于制度,使其不得不然。
日本實行多黨競爭的選舉制度,政治人物的權力來自于選舉。西方民主理論認為,只有通過激烈的競爭性選舉,通過政黨間的政策辯論與民意選擇,才能不斷凈化和提升執政的品質,選出好的領導人。然而,事實卻并非那么簡單和理想。以日本為例,其選舉表面看以政見為中心,但實際起作用的只有三樣東西---“地盤、口碑與錢包”, 即圍繞人際利益關系和口碑形象展開。鄉村和地方選區重前者,都市選區重后者。鄉村和地方選區富于傳統色彩,重人情世故。參加選舉的候選人從父輩、祖輩或是黨內前輩手中繼承地盤,甚至有人為此甘愿作他人養子或入贅當上門女婿,為占據地盤挖空心思。地盤還需時時經營,參選人以及當選議員平時就要花重金維持人情關系,逢年過節、紅白喜事時要向選民送禮表達心意,并調動經濟資源, 對選民特別是地方豪門、大企業以及有影響的社會政治團體進行各種形式的利益輸送。選民在投票意向上主要看候選人與自己的交情以及為自己謀利的能力。都市選區情況有所不同,選民多無特定的支持政黨和支持對象,投票主要看候選人的形象。因此,參選者需要在一個較短時間內集中曝光,以提高知名度。對于一個不知名的新人而言,資金實力決定其媒體曝光率,進而影響當選率。無論是在鄉村地方選區,還是在都市選區,選舉都需要耗費巨額資金。據統計,在日本競選國會議員的花費至少在1億日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