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韓國航空工業“質”的飛躍[圖]](../../images/attachement/jpg/site1/20100915/0013729e47600dfac3de03.jpg)
T-50如今已經成為韓國航空工業的招牌。
![聚焦韓國航空工業“質”的飛躍[圖]](../../images/attachement/jpg/site1/20100915/0013729e47600dfac3de04.jpg)
KAI在今年年初推出的又一重頭產品――KUH通用直升機,韓國陸軍計劃采購245架。
據《中國航空報》報道:在過去的近20年里,韓國的國防工業呈現出了迅猛的發展勢頭,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在積極謀求本土防務由美國主導轉向自主的大戰略下,韓國軍隊中的國產裝備比例逐年提高,裝備整體技術水平在亞洲居于前列;二是積極拓展國際武器裝備出口市場,特別是大力搶占東南亞、中東等市場,出口額逐年提高。此外,韓國國防工業還有一個突出特點,即國防工業下轄的各個領域發展水平相當,沒有所謂的短板,陸軍裝備、海軍裝備和空軍裝備都有能夠叫響國際市場的代表產品。
韓國國防工業之所以能夠取得如此成就,一方面有賴于本國經濟長期高速發展所積累下來的雄厚經濟實力,另一方面則有賴于韓國政府制訂的振興國防工業的長期戰略,特別是對于韓國的航空工業來說,其政府制訂的發展戰略可以說起到了決定性的推動作用。
在韓國的國防工業領域中,航空工業是起步最晚的,并且其基礎相對于車輛、造船等行業來說也更為薄弱。
事實上,在1990年之前,韓國國內基本談不上擁有航空工業,雖然當時一些規模比較大的企業里面都設有航空制造業務部門,但是這些部門只能制造一些戰斗機零部件,并且產值非常少,因而都不是這些大企業的主要業務。加之在20世紀90年代之前,韓國的本土防務基本上全部依賴美國,防務自主在國內還沒有引起共識,所以其國防開支一直都保持較低的水平,對本國航空工業還起不到支撐作用。
然而在1991年,韓國迎來了發展本國航空工業的一次機會。當時韓國空軍決定從美國購買F-16戰斗機,韓國工業界敦促政府與美國談判,最終達成了該機在本國生產組裝的協議(KF-16生產項目)。按照當時的協議,該項目由三星公司宇航分部領軍,分包給韓國國內幾家大型企業,其中大宇重工負責機身中段的制造,三星公司負責前機身、水平尾翼、垂尾的制造,LG負責部分航電系統的制造,最后由三星公司泗川工廠總裝。
在KF-16項目執行期間,韓國又根據貿易補償協議,依靠與美國之間的盟友關系,向美國提出人員培訓要求,并要求美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幫助韓國提高飛機研發和設計能力,這些都得到了美國政府的支持。而隨著KF-16項目的完成,三星公司宇航分部逐漸具備了戰斗機的完整生產能力,而大宇、現代、LG等形成了配套能力,為后來的整合奠定了基礎。同時,從1993年開始到1999年,韓國國防發展局(ADD)先后派遣近300人前往美國進行培訓,包括學習高級教練機、戰斗機、直升機設計等,奠定了韓國航空工業自主研發的基礎。
1999年10月1日,在醞釀了近兩年之后,韓國政府投入巨資,將三星、大宇、現代三家企業的航宇系統分部強力整合到一起,組建了獨立的韓國宇航公司(KAI)。因為當時韓國政府已經意識到,進入21世紀,航空工業必將進入一個高速發展時期,本國航空工業如果不形成一定的規模,必將被國外企業擊垮。此后,KAI成為韓國唯一的飛機整機制造商,并被政府指定為專門的飛機制造商。2002年,韓國政府出臺了振興航空工業的“雙十計劃”,即用10年時間使韓國航空工業躋身世界前十名。為了實現這一戰略,韓國政府在此后的3年里陸續出臺了一系列鼓勵政策,包括鼓勵本國企業與歐美企業進行合作,提高科研經費的投入,積極拓展國際防務市場等。
隨著韓國國防預算的高速增長,其用于科研的投入也從2003年開始進入了一個高速增長階段,2009年達到11億美元,2010年達到19億美元,2011年有可能達到24億美元。科研經費投入的增加,促使韓國企業開始重視之前被忽視了的基礎能力建設,包括航空材料、試驗能力等方面的基礎科研。此外,韓國航空工業除了加大與美國的合作之外,還積極謀求同英國BAE、法國達索、歐洲宇航集團(EADS)、瑞典薩伯等著名航空企業的合作,通過共同研制或建立合資公司等方式,提升自身科研和生產能力。
事實證明,韓國政府上述一系列刺激措施是非常有效的。就以KTX-2項目為例,即后來的T-50“金鷹”,該機從進入全尺寸發展階段到原型機首飛,僅用了不到5年的時間,這對于以前的韓國航空工業來講是不敢想象的。此后,KAI公司又在T-50基本型的基礎上相繼改進了A-50和F-50,以此來爭奪國際市場。同時T-50也得到了韓國空軍的訂單,包括50架T-50A和44架T-50B,而韓國空軍飛行表演隊近期也換裝了T-50,這都對該項目的快速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
在KAI的發展戰略中,軍機業務占了其所有業務的80%,未來幾年內的重點項目包括KT-1教練機改進升級,并主要推向國際市場;T-50高級教練機改進并推向國際市場;韓國陸軍多用途直升機項目(KMH)以及無人機項目。由此可以看出,韓國航空工業在發展過程中對國內和國際兩個市場都非常重視,為此,韓國企業在同國外企業進行項目合作時,通常都會要求允許將國外技術集成到本國生產的平臺上,并允許向第三國出售,打通外銷途徑。
今年3月10日,韓國KAI與歐直公司聯合研制的通用直升機KUH順利完成了首飛,這被看做是繼T-50之后韓國航空工業取得的又一巨大成就,標志著韓國的航空工業已經形成了完整的工業體系,具備了從基礎研究到整機設計、制造、測試的完整能力。目前,韓國空軍正在積極尋求采購下一代戰斗機,KAI聯合歐洲企業推出了自己的設計方案,韓國空軍也因此在外購還是自研上變得猶豫不決。可以這樣說,如果韓國下一代戰斗機選擇了KAI與國外企業聯合研制,韓國航空工業將迎來真正的質變,韓國離其夢想的航空工業強國也將為時不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