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之聲中文部再無獨立性可言
盡管德國之聲臺長在與異見人士座談時強調,德國之聲沒有義務僅僅只反映異見人士的觀點,但實際上中文部迅速變成了某種專供中國異見人士表達觀點的平臺。
中文部從中國請了一位十分活躍也挺有名的人權活動人士當記者。她到德國之聲工作就是要實現自己的政治目的,包括促進中國的“萊莉花革命”。這位女士作為一位公民勇敢地投身于人權運動是合乎情理的,從道義上也值得稱道,但卻違反了《德國之聲法》規定的新聞工作準則。按照《德國之聲法》第5條的規定,德國之聲的工作“應該獨立、客觀地表達吉論,不能一面倒地偏袒特定黨派、政治派別、宗教團體、行業或利益集團。同時,還應當尊重聽眾的道德取向、宗教信仰和世界觀。”
即便德國之聲就是“人權之聲”,那它也應當以符合新聞職業的方式來做事,而不是直接充當人權組織或政治異見人士的角色。
從意識形態考慮,排擠德國之聲中文網
廣播部和中文網合并改組后的很長一段時間里,原中文網的全體編輯被系統性地排除在編輯部的核心工作之外。批評者強加給他們的罪名是對中國批評得不夠,盡管這種罪名已經被臺長駁回,并且早就被維克特的調查結論所推翻。
前面提到,德國之聲在2009年2月6日與發起“中國論戰”的批評人士舉行過一場對話會。戴英對應邀而來的異見人士說,“德國之聲以前經常用‘共產黨的語氣'發表文章。事實上德國之聲有兩個中文部,一個是中文網,另一個是中文廣播,兩家提供的稿件內容并不一樣。現在這兩個部門已經合并,各位盡可放心,原則上不會再出現以前的情況了。”
戴英把子虛烏有的親共嫌疑全部扣在了和他所在的廣播部有競爭關系的中文網頭上。在當時異樣的氛圍下,縱容這種不負責任的對外言論是普遍做法,盡管它違反了員工不得在那場論戰中公開表態的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