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四名曾在“德國之聲”工作過的華人員工前不久通過互聯網發表公開信,以其親身經歷控訴“德國之聲”罔顧新聞道德標準,審查排斥華人員工,在內部對華人員工進行思想與政治審查,設置秘密“監督員”,清除“異己”員工,以意識形態和是否批評中國作為采訪報道和文章刊用標準。公開信認為,“德國之聲”中文部已經成為一種政治工具。信中,西方媒體標謗的“民主”和“新聞自由”可略見一斑。因篇幅較長,分兩次刊出。點擊此處查看公開信(上)
致“德國之聲”廣播委員會和德國聯邦議院的公開信(下)
中文部領導并不具備專業素養
2008年11月19日,臺長貝特爾曼接受《法蘭克福匯報》采訪時稱,“編輯部的領導層必須要有一定的語言基礎,還要有自己的價值準則?!?/p>
事實上,2008年12月至2009年12月間擔任中文部代理主任的施羅德根本不懂漢語,中文部報道的審批權落到了執行主編戴英和那位幕后的“監督員”手中。2009年12月接任該職的沃爾斯特多夫女士,更是既看不懂也聽不懂漢語,更別提評判稿件的質量了。
由于語言能力不足,中文部的領導無法勝任工作。他們無法為稿件質量把關,于是就實行一種違反新聞從業標準的政策,即“政治正確”原則。甚至還有這樣一條原則:如果語吉能力不足,寧可站在異見人士一邊以保證道德和意識形態上的安全,也不能單純按照新聞專業性和中立性所要求的那樣去做事。所以,每當出現涉華重要新聞時,德國之聲的臺長、項目主管和編輯部主任們就會遵循這樣一個原則:不做討論就是最好的討論。誰要是討論,就會永無寧日,還有可能被踢出局。每次招聘新員工來替換那些不受歡迎的“鬧事者”,德國之聲都會解釋說“在語言能力方面需要注入新鮮血液”。秉持“誠實正直”之道的老員工當然被劃為另類。實際上,記者的職業素質表現在能否對重大事件及內在聯系進行盡可能客觀準確的報道,而且語法要通順,文筆要優美。中文部顯然有兩把衡量語言能力的尺子。一些經常犯語法錯誤的同事,因為“聽話”而高枕無憂。想要證實這一點,只要看看中文網每天發表的文章中有多少處明顯的語法錯誤就夠了。很多時候,很嚴重的文字錯誤也都被忽略了,根本不予追究。對編輯部的領導而言,如何對待錯誤取決于是誰犯了錯誤。領導的親信們不管在什么情況下都享有特權,他們的文章即使文字上錯誤百出,也不用擔心后果。所謂的“質量為先”和“三人審核”,在實際工作中完全沒有達到改進文字質量的初衷。中文部的一些文章,甚至就是直接從網上整段復制下來的。中文部領導對語言把關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的瀆職做法,早就是編輯部內公開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