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之聲的可信度已成問題
德國之聲如果追尋的是一種“價值導向”的新聞原則,那么它自己必須首先示范遵守這些價值。如果德國之聲不但沒有包容多元化觀點的勇氣,而且還肆意踐踏自己員工的基本權利,它就會在受眾中失去公信力。
盡管中國仍有網絡審查和缺乏新聞自由的問題,但對于今天生活在中國的人們來說,信息交流已經越來越多元化。在全球化和網絡化的今天,德國之聲所要面對的是一個有著更高要求的群體,他們并不會僅僅因為德國之聲是來自西方的報道就會全盤接受。德國之聲必須保證其可信度。一些關于可信度的討論被輕描淡寫地以一句“提得很好”一帶而過,這顯然有損德國之聲的公信力和影響力。
根據《德國之聲法》的規定,新聞從業者的基本任務是“促進文化與民族間的相互理解”。理解與交流的前提是客觀與對話。大批判式的單行道不是正確的交流方式。誠然,“中國論戰”是一個極其復雜的例子。但正因為如此,德國之聲的領導層才應具有這方面的能力。遺憾的是,德國之聲的領導層選擇了一種對他們來說最容易的道路,那就是粗暴地將討論壓制下去。他們的處理方式是為了自己的利益,違反新聞準則,而且也是反民主的。
德國之聲多元、中立地報道中國,與客觀反映人權狀況,這兩者并不相五排斥。也恰恰是因為雇用了很多外籍記者,才使得德國之聲對其他國家的報道更具權威性、多樣性和可信性。
我們的請求
我們請所有有條件的人去核查德國之聲中文部在2008年“中國論戰”后的發展過程中是否存在違規行為。
您將為消除對德國之聲中文部的偏見,使其在多元化的民主體制下發表符合記者職業操守的報道方面做出貢獻。
因為您的力量,將會使德國之聲慎重考慮并最終收回把我們視為異己并開除的決定。
我們并不是逃避現實。我們清楚德國之聲的開支狀況,我們只是要求一個公平、透明、具有杜會責任感的人事政策。倘若確有縮減開支的必要,也須公平對待所有員工。
請求您的幫助,以終結上述以及其他一些未提到的任意歪曲事實、編造理由解雇異己員工的做法。德國之聲能夠為關掛中國民主改革的人們提供有價值的信息來源。但前提是,其可信度急待重建。
簽字人:
王鳳波,2002年至2010年12月德國之聲中文部編輯
朱 虹,1987年至2010年12月德國之聲中文部輯輯
李 琦,2001年至2011年4月德國之聲中文部編輯
王雪丁,2000年至2011年3月德國之聲中文部編輯
2011年3月于波恩
(來源:中國日報網 編輯:信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