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西”扶貧記
【后記】
“走哩走哩喲,遠遠地遠下了,
眼淚的花兒把心淹哈了……”
當我們再次踏上黃土高坡,西部歌王已去,五朵梅不在,70年前的悲苦已隨風遠逝。
我們登上馬家窯文化遺址的山坡。
此時,在先民們生活過的地方,溝壑如削,峰巒聳立,梯田環繞,綠蔭蔥蘢。
暴雨忽至。這突如其來的急雨,是先民們對雨水豐沛的祈求,還是兆示著這片土地的生命力量?對水充滿敬仰之情的先民們,會在甘霖中擊節而歌,聯臂而舞嗎?
我們仿佛接收到了五千年前的信息:馬家窯文化標志性的渦旋紋在空氣中盤旋,在洮河激流中再現,在瓦廣吉的歌聲中生發。先民頑強生存的基因,始終在三西子孫的血液中涌流。
也就是當晚,正在接受我們采訪的楊子興突然接到電話,這場本該帶來豐收的喜雨,卻讓“千年旱碼頭”岷縣暴發特大雹洪泥石流災害。
楊子興跳上越野車,轉瞬消失在茫茫雨夜中。幾小時后,他出現在岷縣茶埠鎮一間昏暗的小學教室里。微弱的燭光,照著受災群眾幾百雙驚魂未定的眼睛。
這場災害,數十人死亡、失蹤,30余萬人受災。
帶著一雙黑眼圈再次面對我們,楊子興說:三西的生態還是這樣脆弱,脆弱得連喜雨都承受不住。
三西,仍是一片多災多難的土地。
三西,扶貧的征程仍是路也迢迢。
三西地區留存著中國最古老的長城遺址,今天依舊保持著隨山起舞、蛇行龍游的姿態。
今天的中國,要再筑一條扶貧的長城,工程是多么浩大而艱難。
在全國扶貧工作會議上,我們看到了新的希望。《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中,三西作為六盤山區,被列為國家第一個連片特困區予以重點扶持。
今年,甘肅啟動“聯村聯戶,為民富民”行動,全省40萬名干部,一對一地幫扶40萬余特困戶,共同邁開整體脫貧的步伐。與此同時,寧夏也實施了35萬生態移民等一系列扶貧舉措,落實綱要。
六盤山,峰巒縱橫,遠處是蒼茫的原野。
70多年前,率領中央紅軍“不到長城非好漢”的偉人,站在六盤山上,發出了驚天動地的一問:“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
十幾年后,手持長纓的人們最終縛住了蒼龍。
三西扶貧長城,何日可以筑就?手持改革開放長纓、發揚“五苦”精神的三西人,何日縛住貧困的蒼龍?
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三西人正迎著朝陽,唱著“花兒”,開始新的征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