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西”扶貧記


在地處寧夏南部山區干旱帶的固原市三營鎮一家養殖公司內,一名農民在喂養雞苗(3月7日攝)。六盤山所處的寧夏西海固,與甘肅定西、河西,合稱“三西”。這里是燦爛的馬家窯文化發源地,又曾是中國最窮的地方之一。1982年,就在這片貧瘠的土地上,國家啟動三西扶貧開發計劃,首開中國乃至人類歷史上有計劃、有組織、大規模“開發式扶貧”的先河。自那時起,三西人民以“領導苦抓,社會苦幫,群眾苦干,以苦為樂,變苦為甜”的“五苦精神”,展開了一場歷時30年的反貧困斗爭。2012年立夏時節,我們再次踏上三西黃土高原。在歡快的“花兒”歌聲中,勃發的生機撲面而來。30年反貧困斗爭可歌可泣的人和事,以濃烈的色調,繪就了一幅壯麗的歷史畫卷,在我們眼前徐徐展開…… (新華社記者 彭昭之 攝)
在寧夏南部山區的隆德縣鳳嶺鄉鞏龍村一戶農家內,14歲的農村女孩張苗苗在喂羊。這些羊是家里唯一值錢的東西,而今年也是這個從小出身在貧困家庭的女孩獨自照顧殘疾父親的第6個年頭(3月10日攝)。六盤山所處的寧夏西海固,與甘肅定西、河西,合稱“三西”。這里是燦爛的馬家窯文化發源地,又曾是中國最窮的地方之一。1982年,就在這片貧瘠的土地上,國家啟動三西扶貧開發計劃,首開中國乃至人類歷史上有計劃、有組織、大規模“開發式扶貧”的先河。自那時起,三西人民以“領導苦抓,社會苦幫,群眾苦干,以苦為樂,變苦為甜”的“五苦精神”,展開了一場歷時30年的反貧困斗爭。2012年立夏時節,我們再次踏上三西黃土高原。在歡快的“花兒”歌聲中,勃發的生機撲面而來。30年反貧困斗爭可歌可泣的人和事,以濃烈的色調,繪就了一幅壯麗的歷史畫卷,在我們眼前徐徐展開……(新華社記者 彭昭之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