徳報:日本從未認清侵略罪責
【德國《法蘭克福匯報》9月日文章】題:長長的陰影(作者卡斯滕·格米斯)本周中國爆發反日抗議活動時,很多店鋪不得不停業。在上海某購物中心的日本優衣庫門店,店長無所適從,只得在櫥窗上張貼了一張海報:“這些島嶼屬于中國。”這是中國警方給他的建議。
“這些島嶼”是位于東中國海、被日本稱為尖閣諸島、被中國叫作釣魚島的一片無人小島。
兩國都宣稱對其擁有主權,但目前島嶼由日本管轄。僅過了40分鐘,上海優衣庫櫥窗上的海報就消失了。優衣庫公司收到了日本客戶的電子郵件轟炸。“我們不會再去優衣庫購物,”很多人憤怒地說,“我們感覺被出賣了。”日本人的怒火如此強烈,以至于優衣庫總裁柳井正不得不費盡周折平息正在萌生的民族主義情緒。在本土市場被抵制是優衣庫現在最不希望的結果。
從這件事上可以看出,島嶼爭端在何種程度上喚醒了日本普通人的民族主義情緒。
日本民族主義與該國歷史息息相關。與德國不同,日本從未認清它對二戰、對殖民朝鮮半島和對侵略中國負有的罪責。閱讀日本的教科書或參觀位于東京市中心的靖國神社都能感受到這一點。日本的民族主義政客每年都到靖國神社祭拜戰死者,其中也包括日本戰犯。靖國神社中講述的歷史故事很簡單:日本曾是歐洲殖民列強的受害者。
而日本是從未被歐洲殖民的少數國家之一。日本稱發動戰爭只是為了保護亞洲其他地區免于西方侵略。從這個角度看,占領朝鮮半島可以事后被輕易地美化為“伙伴關系”,南京也沒發生過大屠殺。這種推卸自身罪責的行為使日本多年來停留在一種潛在的民族主義之中。就連在日本政界算是進步自由派的副首相岡田克也都回避相關辯論。
“日本已經做得足夠多了”,他說。這種態度讓日本在亞洲和超出亞洲以外的其他地區陷入政治孤立,而這又被日本自己認為是一種排斥,由此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西報:戰爭傷痕仍然沒有愈合
【西班牙《先鋒報》9月20日文章】題:30年的陰影(作者西班牙埃薩德商學院教授豪梅·西內·達維)戰爭的記憶像毒藥侵蝕著中日雙邊關系。
1945年日本投降后,麥克阿瑟將軍通過建立民主政權奠定了改革新時代的基石。1926年即位的昭和天皇則作為受憲法保護的君主直到1989年去世,統治日本63年。在一個擁有千年歷史的國家,君主制是保證國家延續的核心象征。戰后日本的現代化發展迅速,1968年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然而,與徹底清除納粹政權的德國不同,日本在美國為遏制共產主義在亞洲的擴張而開啟冷戰的戰略緊追之下,沒有條件實現德國那樣的舉措。從1949年開始,日本帝國時代的一些政界人士再次進入公共領域,在幾任政府里擔任公職。
1972年日本和中國邦交正常化,1965年日本和韓國恢復外交關系。但北京和首爾都認為東京沒有完全承擔責任,要求日本修復戰時對兩國人民造成的傷害。時至今日,幾十年前的深刻的戰爭傷痕仍然沒有愈合。
日本對中國的經濟和政治崛起感到不安。當它將目光投向亞洲大陸,發現中國這個經濟大國再次崛起并志在謀求世界和地區領導地位。反觀日本,軍事能力受憲法限制,經濟從1991年開始減速,人口老齡化等因素使日本無法取得亞洲地區的政治領導權。但是,東京將加強與美國的聯盟,迫切希望以積極的姿態加入東亞地區的地緣和經濟戰略棋局之中。
(來源:新華網 編輯:王琦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