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國民收入水平關鍵在于提高勞動生產率。事實上國際社會在比較各國經濟發展水平、企業競爭力時,更加注重勞動生產率、資本利潤率等效率指標。當前我國學者也提倡以增加收入,擴大有效需求,卻如當初日本企業界一樣,我國企業對提高勞動收入也一直存在反對聲音,從反對新出臺的勞動法可見一斑。日本政府制定倍增計劃沒有盲目偏聽偏信任何一方意見,而是吸收學者意見,從經濟學基本原理出發,科學制定倍增計劃,提出提高勞動生產率一倍以上的情況下實現收入倍增。這等于逼迫企業不能繼續實行粗放式經營,必須轉變增長方式,依靠科技進步,加大自主研發力度,千方百計提高勞動生產率。
提高勞動生產率的關鍵在于徹底打擊侵犯知識產權的犯罪。在日本市場經濟體系下,一切與經濟有關的要素一旦進入經濟體系必然按照資本化運作,成為具備資本價值的資產,并且所有資產都有明確所有者,所有者權益不可侵犯。在日本,人們普遍接受知識產權不僅僅是資本利益,而且還是一個國家、一個企業的核心利益。但是知識產權、技術專利又是一種極容易流失、易遭到侵害的資本權益,因而需要舉國上下一致維護保護知識產權權益,司法和執法部門也以嚴格查處一切侵犯知識產權權益的行為為己任。此舉讓日本企業得以放開手腳,大量投資引進技術進行再研發,鼓勵自主研發、自主創新,從而保證了企業提高勞動生產率對技術的需求,在實現員工收入持續提高的同時,企業國際競爭力也更上一層樓。
增加收入與擴大有效需求的關系。日本政府設計倍增計劃涉及如何擴大收入時,考慮了以下因素:一是在增加收入過程中縮小收入差距;二是更多地擴大中低收入階層的收入;三是培育工薪階層、中產階級。這不僅對擴大有效需求效果顯著,而且有利于社會穩定。在城市、企業方面縮小收入差距是通過“產業結構高度化”,淘汰落后產能,大企業重組、兼并、改造、提攜中小企業等方式加以實現。而縮小農民與城市收入差距則要困難得多。農林水產行業特點是提高勞動生產率慢于第二、第三產業,提高第一產業收入只有通過再分配機制:一是定期不斷提高農林水產品收購價格;二是財政投入建設農村基礎設施,投入農林水產技術研究,適當補貼農業機械化作業等。
(來源:經濟參考報 編輯:歐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