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路理順了
成立產業聯盟能形成上下游全產業鏈覆蓋,統一行業力量擦亮揭陽金屬品牌。更重要的是,在揭陽金屬行業“只見星星不見月亮”的產業格局中,聯盟形式無疑使行業更具聚合力和影響力,從企業的角度來講,也便于爭取政府支持。
林眾偉的金屬生意發跡于揭陽,但在產業形成規模后,他把工廠更多地放在了佛山、東莞。“揭陽的技術跟不上,沒有環境支持做更高層次的產品。”在金屬產業遭遇瓶頸后,一些揭陽老板選擇離開;一些老板因為覺得絕望看不到曙光,用積累的資本投資其他行業;還有一些老板處于不管不顧的狀態,他們覺得自己這輩子的錢也掙夠了。
金融危機后,金屬行業國內國外市場環境不佳、需求不足,市場面臨過度競爭風險。低附加問題突出的揭陽市金屬行業總體抗風險能力弱,行業遭到巨大打擊,黃金時代的風光不再。
揭陽的金屬行業是典型的“三高一低”行業。環境污染嚴重成為突出問題,比如電鍍,是金屬制品生產中的一個重要環節,但由于其污染嚴重的“罪名”,許多地方避之不及,珠三角地區已經明確把電鍍企業列入了淘汰序列。
但另一面,金屬行業是揭陽的支柱產業之一,2012年全市2000多家金屬生產企業創造了580多億元的產值。龐大的金屬行業使得揭陽成為全國重要的金屬產業生產基地。
金屬行業陷入尷尬境地,要“舍”?但經濟支柱怎么能隨便放棄,還是要“留”?這個問題讓企業家糾結,讓政府也糾結。
對此,金屬企業有自己的想法,“這個行業是工業生產的基礎行業,跟衣食住行一樣,任何時候都會需要。”他們認為,任何行業都有其缺陷性,但缺陷可以找到方法彌補。“揭陽的金屬行業沒有問題,只是以前的方法出了問題。”
于是,政府部門和金屬行業的企業家聚在一起,50多場討論會終于將金屬行業發展的思路理順。
“你不能拋棄它,就去改造它。”經過反復研究論證,這成了揭陽對待金屬行業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