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亞洲時報》在線5月20日文章,原題:中國的影響力擴及大西洋 自2012年仲夏以來,一個幽靈出沒于西半球。中國人民解放軍經常巡弋于大西洋海域。乍一看,北京似乎是在為取得環大西洋地區立足點打基礎。特別是中國政府4月份與冰島簽署一份自由貿易協議,而解放軍海軍艦船不久前在地中海和東大西洋航行長達一個月。即便如此,中國在大西洋的戰略規劃仍遠未成為現實。
這一場心理劇于2012年6月末上演。當時,時任中國總理溫家寶在南美四國之行后,在亞述爾群島(葡屬北大西洋島嶼——編者注)的特爾塞拉島短暫停留。溫家寶突然造訪此地引發猜測,外界認為中國看中島上葡美共管的拉日什空軍基地。不過,中國在拉日什基地的利益應放在北京與葡萄牙關系密切這一背景下。過去兩年,中國一直在向里斯本提供金融援助。
中國在中大西洋活動的潛在能力,與其在北極周邊海域爭取主角的努力直接相關——北極周邊海域是連接中國與北大西洋的最短航線。
在可預見的將來,可能會有更多中國軍艦穿行于大西洋,但除了與美國和歐洲海軍在幾內亞灣保護油輪免受海盜侵擾之外,認為北京會在西半球形成長期軍事存在的看法未免過于草率。中國幾乎無力承受如此過度戰略延伸,不僅因為此舉必然會遭到美國和北約的抵制,更因為中國尚未能鞏固它從地區大國向大洲強國的轉型。
中國在歐洲的長遠競爭可能是在一個不同計劃下展開的,如購買葡萄牙的主權債券,投資開發冰島近海石油等方式。公共金融管理、獲取能源和基礎設施升級,這才是出沒在歐洲-大西洋的3個幽靈。
(來源:環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