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博鰲亞洲論壇年會首次集中求解小微企業融資難的問題,論壇首日即發布《小微企業融資發展報告——中國現狀及亞洲實踐》報告,引起了與會金融界人士的關注。
報告稱,調查顯示,目前66.7%的小微企業主在尋找外部資金來源時首選銀行,向銀行貸款已經成為小微企業爭取外部融資的首選渠道,但與此同時銀行服務仍存在較大改進空間,45.8%的小微企業主均認為目前貸款到位時間長,其他包括無法提供足夠抵押或擔保物、不能提供合適財務報表、貸款成本較高都是小微企業在向銀行融資時所遇的常見問題。
不僅是研究機構,監管層也注意到了銀行機構小微金融發展的諸多困惑。就在3月底,銀監會再發《引導銀行業深化小微企業金融服務》,對一些積極發展小微金融戰略的銀行給出了不少“實惠”政策。這已是銀監會發布的第16份關于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的文件。
事實上,嘗到甜頭的銀行已開始調整自身貸款結構,將業務向小微企業傾斜,中國光大銀行零售部總經理張旭陽在博鰲論壇上坦言,不僅是光大銀行,各家銀行在小微金融的發力會不斷深化。
這其中還包括民生銀行、招商銀行和平安銀行。即便是中行這樣的大型銀行也體會到,在利率市場化的趨勢下,將信貸資源更多地向中小企業客戶配置有利于其提升凈息差。可以預見,銀行發展中小微企業客戶將是利率市場化時代中國銀行業機構的一個普遍趨勢。
不過,盡管商業銀行已經開始看好小微金融的發展前景,但在現實條件下,小微企業通過銀行融資仍然面臨著許多困難。
“在每一輪經濟周期的下行階段,小微企業更易出現經營困難。原材料價格上漲、勞動力成本上升、市場需求下降、企業應收賬款和壞賬率的上升等,最后都會表現或歸結為企業的財務問題或資金問題,在導致融資需求上升的同時也增加了融資的難度。另外,在宏觀經濟環境偏緊時期,銀行對大項目、大企業的行為偏好會更嚴重,對小微企業形成更大的‘擠出’效應。”一位商業銀行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巴曙松在博鰲論壇上提出,小微企業普遍缺乏被金融機構認可的合格抵押品,信用狀況一般又不透明,因此很難直接取得金融機構的貸款,委托融資擔保公司為其進行信用擔保取得銀行貸款成為重要途徑。
如何在利潤與風險之間尋求平衡,巴曙松提出,要完善小微企業融資擔保體系制度建設。為避免銀行的不作為和銀行潛在的道德風險,小微企業融資擔保機構要與協作銀行明確適當的擔保比例,在擔保機構與貸款銀行之間合理分擔風險。
張旭陽認為,商業銀行也可以通過模式創新,來解決信息不對稱造成的風險。此前,光大銀行推出一種“互助金”模式,通過小微企業組織相互提供擔保,內部形成制約,從而稀釋貸款風險。一些商業銀行針對小微企業貸款模型建設,分析出可以給哪些小微企業貸款,也減少產生不良貸款的可能性。
經濟學家胡祖六則建議,小微企業難改自身資產、業務與財務的不穩定性,外部融資往往存在信息不對稱和道德風險,因而,政府可以設立“中小企業信用擔保基金”,為自身無法融資或融資成本過高的中小企業提供基本信用擔保。 (徐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