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能否出現一家全球性的旗艦型文化企業?僅僅作為一個提問,這似乎都是個奢侈的想法。
“中國制造”還沒擺脫“別人動腦,我們流汗”的打工仔地位,怎么能夠期望出現什么文化跨國公司?就算“旭日陽剛”偶爾上了回春晚,那不過也是走走過場吧!
但對王健林來說,這個未來絕不是夢。從去年到今年,大手筆的海外院線并購,讓萬達集團的文化“副業”迅速向主業靠近。王健林曾自嘲是“遭人恨”的地產商,而依托快速膨脹的文化產業板塊,這家知名房地產公司有可能會實現地產業宏觀調控以來“最華麗的轉身”。
去年萬達用26億美元并購了美國第二大院線公司AMC。當時北美影業市場低迷,AMC深受債務所累。王鍵林與中國另外一些地產商的眼光有所不同,那些人成群結伙跑到波士頓去抄底“白菜價的郊區別墅”,王健林卻看到了電影業的“價值洼地”。
據稱,AMC在美國是一家老牌院線企業,旗下擁有346家影院,共計5028塊屏幕,其中IMAX屏幕120塊,3D屏幕2170塊,是全球最大的IMAX和3D屏幕運營公司。這家企業團隊建制完整,經理人“有很強的家庭氛圍”,是個干實事的公司。可惜被一些公司販子所控,幾家控股的投資公司嫌它利潤低,本來就想著倒買倒賣來著,壓根沒想著如何搞好經營。
王健林趁著這些投資者“甩單”心切,一舉實現全額收購。只經過一年整合,2011年還虧損1.8億美元的AMC公司,去年就完成盈利5800多萬美元。
今年,歐洲兩家大型院線公司也進入萬達的視野。雖然到目前并購進程仍存在很大不確定性,而王健林貫穿中、美、歐的“院線托拉斯”全球布局,已經顯露無疑。
業內分析人士稱,如果萬達可以搭建起一個連接歐洲、美國、中國的全球性院線聯盟,并在每一個重要的市場都占有20%以上的市場份額,那話語權就將完全不同,盈利點會隨著規模的擴大產生新的邊際效應,電影廣告收入會成倍增長。
在中國,萬達打造的“文化航母”已經啟航。去年成立的北京萬達文化產業集團注冊資本50億元,資產310億元,當年收入208億元,已經在國內排名第一。按照王健林的設想,2020年該集團收入要達到800億元,進入世界文化企業的前10名。與此同時,整個萬達集團的地產類收入會降到45%以下,萬達將實現“徹底的轉型”,變成一家主營文化與旅游的企業。
從中國電影業的發展來看,率先贏得“渠道為王”先機的萬達集團也會后來居上。畢竟,國內目前的娛樂公司和電影公司,實力遠遠不濟,海外擴張能力更有限。看起來,王健林從海外院線巨資收購入手,算是拿到了“敲開文化帝國大門的敲門磚”,未來打通電影全產業鏈的上下游應該不是問題。
曾經讓一些文藝界牛人們吹了許多年的“中國電影夢”,轉眼之間就要被一個“遭人恨”的中國地產商人給實現了。他們之間的差別,除了資本大小的差異外,關鍵還是文化底氣不一樣,王健林對中國文化有強國的“產業夢”,而那些導演們似乎只有文藝腔式的夢想。
王健林曾坦言,國內現狀是“有文化的沒產業,有產業的沒文化”,“大家不知道怎么把過去政府補貼的文化發展成依靠市場自己能夠收支,再度發展的盈利性企業”。這句話說到了要害。
比如,萬達“觸電”之后,很快就激起了國內電影業內議論,有不少知名電影人都覺得,王建林這種外行從院線入手,可謂“找了捷徑”,基本上是“用錢堆起來的”。或者是“號準了國家政策的脈”,中國文化產業要“走出去”,以萬達的政府資源,“拿到資助是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