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豐銀行23日宣布,中國大陸5月份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PMI)初步估計值續降至49.6,為7個月來最低點。其中新訂單指數亦再跌至49.5,創8個月來最低水準。(5月24日中國網)
通常情況下,匯豐在每月的月底發布當月PMI初值,下月初再公布終值。制造業PMI初值跌至50以下,顯示產出減少,在內需疲軟及外圍尚不見明顯改善跡象因素沖擊下,制造業活動如此萎靡不振,工業企業要恢復增長仍將任重道遠,寄望二季度中國經濟走出很好的復蘇步伐恐將是脆弱的夢想。
當前經濟遭遇的一些問題,是日積月累而成的,解決問題也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達到目的,但不管怎么說,要走出困境,升級中國經濟,政府治理經濟的思維應該要有好的轉變和調整。
首先,經濟發展計劃和改革目標能不能得到有效落實和執行。
相關部門對經濟進行宏觀調控,講究一個前瞻性、預見性、持續性,但往往規劃趕不上計劃,計劃跟不上進程,特別是執行力不足問題顯現。舉個例子,產能過剩、供大于求已經成為鋼鐵、平板玻璃、水泥、電解鋁等行業的大問題,過去也曾多次治理,可為什么“頑疾”依舊?相關部門在行使審批權的時候,中央制定的“調結構、促轉型、轉方式”工作重心有沒有停留在空喊口號的階段上。
其次,令出多門,相關部門上下級和各個部門間政策協調不夠。
要打造經濟升級版,調整經濟發展模式,加速經濟結構性轉型,同時,需要相關部門可在制定和出臺公共政策時,必須有協調性,要有合力。工業和實體經濟最怕政策變動頻繁和規劃調整混亂,缺乏延續性。主導產業及產業布局頻繁改變計劃,各部委自行彈自己的調,地方政府為了拉動GDP也不能和中央政府保持一致,亂甩土地出讓、財稅等各項優惠來比拼招商引資,各種令人擔憂的現象出現絕非少數個例。一個好端端的光伏產業,由“朝陽”混成“夕陽”,該好好反思了。
最后,經濟政策要海納百川、照顧多元,切勿唯我獨尊、閉門造車。
新一輪油價調整窗口期到了,23日下午國家發改委發布消息稱不調了,有媒體指稱,油價調整遭遇了新機制施行以來的第二次擱淺。
敏感的油價問題,變成了諱莫如深地社會問題。在制定經濟政策,特別是公共政策時不夠陽光,透明度不足是混淆了經濟矛盾與社會矛盾的界限。
有些部門制定的政策端出來時,與社會、公眾預期相差不小,有的甚至是荒腔走板,讓人摸不到頭緒。所謂專家、學者由于長期不下基層,不到實處了解情況,整天就想明星走穴一樣到處斂財。指望這些唯我獨尊、閉門造車的“專業人士”能拿出好對策,其結果只能是緣木求魚。
經濟政策要海納百川、照顧多元,特別是要擴大公眾的參與,盡快形成一套社會公眾與政策制劃的對話交流及溝通機制,由此,可更多地吸納多方思維,減少改革和落實阻力,增強監督實效。(王振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