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家電業自從有了國家補貼政策以后,“騙補”的質疑聲就就一直沒有停止過,先是家電下鄉騙補,以舊換新騙補,節能惠民騙補,直到近來電視節能補貼騙補。空調、電視等幾十家企業身陷其中,在媒體的一片質疑聲中,國家相關監管部門雷聲大雨點小,每次嚴查的背后都是不了了之。整個家電業的誠信度由此受損。
近日,電視補貼騙補又充斥媒體,海信、創維、海爾等大牌企業身陷其中,面對媒體的質疑,廠家回應都是含糊其辭,監管部門再次聲稱要嚴查。
7月海信第一個被爆騙補
2012年5月25日,國家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為促進節能家電等產品消費,聯合下發《節能產品惠民工程高效節能平板電視推廣實施細則》,節能補貼總額達265億元,實施時間為2012年6月1日至2013年5月31日。
7月初,該政策實施一個月后,有媒體報道稱,家電賣場里“節能補貼”的宣傳單隨處可見,但一些標稱享受國家節能補貼的家電產品,實際能效指數并不符合節能補貼要求,個別家電企業涉嫌騙取國家節能補貼,該報道直指海信。報道援引某商場海信銷售人員的介紹,海信的機器都是中標的機器,以前的老款不能補貼,而商場中的新款,標示1級能效,都能享受補貼。該報道認為,1級能效實現了,但能效指數卻不足財政部規定的實行補貼必須要達到的1.7的數據要求。銷售人員對此做出的解釋是:“他們只負責銷售,具體解釋由廠家負責。”不僅如此,海信銷售人員稱,在補貼方式上,可以直接把價錢降下來,給顧客補差價,以圖方便。
由此,“海信等品牌家電效能不符合國家要求”、“涉嫌騙取國家節能補貼”的報道在業界及社會上廣泛流傳,讓其陷入“騙補”漩渦。“騙補”之說一出,海信電器股票反應最為敏感。7月9日,海信電器股票跌幅高達9.98%。
對于“騙補”的說法,7月11日晚,海信電器發布澄清公告:經公司核實,不存在任何騙取國家家電節能補貼的情況,并稱將繼續嚴格執行國家的各項政策。讓海信沒有想到的是,這一公告不僅沒消除業界顧慮,澄清“騙補”的疑問,反而再次激怒了媒體與公眾。廣東一媒體發表評論員文章稱,海信高管的公開表態,“出現‘騙補’的說法實際上是媒體對個別一線促銷員促銷口徑的誤讀”,這種“喊冤”的方式與熱門社會新聞中,將責任推給“臨時工”有異曲同工之妙。
8月創維、海爾被曝更改能效備案
8月10日,中國網再次爆出騙補爆炸新聞。記者在中國能效標識網上查詢時發現,創維入選《目錄》的110個型號的平板電視中,有38個型號產品被突擊更改了能效備案信息,18個型號產品未進行備案,6個型號產品備案的能效指數與《目錄》不符。
其后,21世紀經濟報道又爆出,海爾兩款平板電視出現頻繁更改情況:型號為LE39A720的液晶平板電視其能效指數前后經歷過3次更改,于2012年5月23日從1.4改為1.7,5月27日又改為1.9,最近一次更改是在7月11日,又改回1.7。型號為LE24H300,其能效指數從2011年5月5日的1.4改為2012年7月11日的1.7,LCD被動待機功率從0.9W改為0.5W。
中國標準化研究院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中國能效標識網是國家質檢總局直屬機構——— 中國標準化研究院能效標識管理中心對我國能效標識的備案及信息公布平臺,該網上公示的相關備案信息是由企業自行填寫的,修改信息需按流程進行,變更后原備案信息不會消失。
關于變更能效標識一事,上述工作人員稱或有兩種情況使然,一是企業在前一次申報時較保守,檢測的能效指數雖然達到了1.7,但出于各種因素的綜合考慮,申報時降低了數據;二是受節能產品惠民工程的影響,企業改變了之前保守的做法,對能效指數進行了變更,“但企業在變更時提交給我們的檢測報告是沒有問題的,變更數據也與報告相符。”這名工作人員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