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嫌企業否認騙補 期待監管發聲
針對騙補質疑,創維集團彩電事業本部總裁劉棠回應:承認確實有更改能效指數,但他指出這是因為在節能產品惠民工程出來以前,彩電企業為省麻煩,普遍將實測能效指數高于1.4的產品全部標為“≥1.4”,“因為在沒有補貼之前,達到1.4即為一級能效,指數再高也沒有意義”,劉棠枝說。
但節能補貼政策的出臺打破了這一平衡,僅“≥1.4”不能享受補貼,“這樣企業又將實測出來的數據重新申請更改上去,希望符合要求的產品能獲得補貼,也就有了能效指數更改”,劉棠枝表示,“據此得到騙補,結論下得早了點”。
海爾的相關負責人也表示,海爾之所以對同一型號產品做了三次更改,原因是,該產品報備1.5的能效等級是節能補貼發布之前的備案,業內普遍存在,是允許的。海爾通過產品技術優化達到1.7能耗標準后,又重新報備,但沒有批量上市。
業內人士分析認為,通過創維和海爾的解釋可以發現,一種解釋是“將實測的數據還原”,另一種解釋則是“技術優化,產品能效得到升級”。在目前我國能效指數主要以“自我聲明”方式的情況下,缺乏監管必然會傷害行業公信力。同時,面對市場與媒體針對多年來騙補的質疑,國家相關監管部門一直都是堅稱嚴查,但每次都是不了了之,嚴查多年也沒有公開披露過到底哪家企業因為騙補而受到了懲罰,不透明的監管,要市場小道消息漫天飛,要整個中國家電業的公信力都受到損傷。記者晨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