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省東南部的商洛地區,東起丹鳳丹江河谷,西至柞水乾佑河兩岸約百余公里范圍內的高崖上,密布著數千個如燕子窩一樣的山洞。數百年來,關于這些山洞的由來眾說紛紜,當地相傳稱之為“躲反洞”、“跑匪洞”、“藏兵洞”。隨著考古工作的不斷深入,考古人員進入洞穴后驚奇地發現,洞內廳、臥、灶、井、池和廁所等一應俱全,有的還飾有壁畫……這些開鑿在懸崖峭壁上的神秘山洞到底是做什么的?
“跑匪洞”實為古代崖墓群
1月5日,記者來到商州區楊峪河鎮老虎崖。這是一面目測近百米高的砂石山崖,中部鑿有數層洞窟,常人極難攀爬。所幸在靠近山脊緩坡的一側,當地人用鋼管焊接了一條半懸空的棧道,記者得以進入山崖最靠邊的一處山洞。
山洞洞門僅容一人出入,但洞內十分寬敞。方形的洞室高約4米,占地10平方米左右,頗似現代人住的“單元房”。洞壁上鑿痕清晰可辨,中部有一排凹坑,似乎是用來放橫木之類的東西,可以隔出一個“復式二層”。外墻靠上還鑿有一孔“窗戶”,爬上去貼著崖壁可進入隔壁數個連通的洞窟。
當地村民告訴記者,聽老一輩講,這些山洞都是“跑匪洞”,是祖先早年為了躲避土匪修建的。這里地處秦嶺腹地,地形復雜,三省交界的商洛歷史上常鬧匪患。一旦遇到土匪襲擾,當地人就背上糧食和生活用具,拖家帶口住進絕壁上的洞窟里,直到土匪無奈退去再回村。但也有人對此提出異議,因為從洞窟風化剝蝕的程度看,這些開鑿在堅硬的砂巖石上的洞穴,百年左右不可能剝落得如此殘破,從而推斷這些洞至少有數百年或上千年歷史,不可能是近代產物。
為此,記者采訪了商洛市博物館館長王昌富,王館長說,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他就開始研究這些洞窟。但學術上找不到相應的答案,只好籠統地以明清時期的“崖窟”遺存進行了調查登記。隨后,他多次探訪接觸這些“崖窟”,直到1997年到鎮安調查考察時,才意識到這可能是“崖墓”,即我國古代一種富有地方特色的墓葬形式。2003年,在省文物局領導的肯定支持下,省考古所和商洛市考古隊終于將“商洛崖墓”確定為考古課題,“商洛崖墓”從此撥云見日。
墓主人或為古代長安貴族
作為起源漢代的一種喪葬習俗,古人為何要將崖墓修建得如此險峻呢?專家認為,這與兩漢時期人們的信仰有關。
在思想文化方面,漢代人崇尚“天人感應”、“入土為安”的觀念,他們認為只有將墓葬造于高山上,人們的靈魂才能更容易地與天感應,這就為人們死后要葬在崖墓中找到了依據。加之人們依山傍水居住生活的自然環境,決定了他們的生活環境與生活習性,而這種環境與習性使他們對山水產生了眷戀和崇拜的感情,因而死后多選擇靠山臨水的位置。同時,漢時的人們還“視死如生”,認為人死后還有一世,因此其墓室格局和陪葬品安排得與現實生活一樣。至于為何把棺木放得很高,那是因為高處可以防潮保尸,還可以防止人獸侵擾。
千百年來,由于風雨剝蝕和后人的再次利用,這些崖墓長期洞口敞開、暴露在外,目前絕大多數都是空穴,可以說是十墓九空。王館長說,根據目前考古發現的材料和證據,這些崖墓的主人不大可能是商洛當地人,而是當時經濟較為發達、生活較為富裕的長安城里的富商大賈,甚至可能是貴族墓地。“以當時的生產力、財力和人力而言,這種規格的崖墓絕不會是居于商洛的先人們為自己開鑿的?!绷硗?,考古專家還發現,商洛的漢代崖墓有一個比較普遍的特征,就是非常隱蔽,在崖墓的周圍幾乎沒有人類活動所留下的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