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創新金融事業群總裁胡曉明說,“有多個指標和模型來圍繞著還款能力和還款意愿,根據他資本的成交量、買家信用度、信用評價等等,有很多層面來進行評估。”
去年底,胡曉明透露,阿里金融現有員工290名,其中技術開發120人,模型建設、模型開發、數據開發的員工近60人,貸后風險管理員工30-40人。其中大部分都集中在技術層面,余下的不到100人,一旦脫離阿里巴巴平臺,這個人力顯然不夠應付。
之所以這樣分配人力,是因為“我們選擇用數據的方法、用模型的方法,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去分析小企業背后的信用,幫他恢復他的財務報表,根據他的信用為他提供服務,而不是靠人對人的服務、人對人的調查。”
馬云也說過,阿里金融業務并不是想要“推翻傳統機構”,而是想要“搖一搖”它們。
雖然阿里再三明確表示不會做銀行,但不可否認的阿里金融無論是服務范圍和服務深度,都在不斷擴展當中。
去年9月,馬云就透露過阿里“平臺、金融、數據”三步走的野心。在談及“金融”這一階段時,他說,“阿里準備在這里全面挺進,不是因為我們想掙更多的錢,而是我們覺得在這個時代,我們需要用互聯網的思想和互聯網的技術去支撐整個社會未來金融體系的重建。”
但也有人提出對數據神話的質疑之聲。
長期關注阿里小貸的德弘資產總裁陳宇說,單市場容量,淘寶官方數據不過600萬賣家,活躍賣家更少,其中有資格和需求去貸款的更少,“那這個市場容量就沒有意義了,因為做到頭也就百億規模。”
此外,數據是其優勢也正是其瓶頸。平臺和平臺上的數據是阿里金融的核心競爭力,但一旦脫離阿里這個平臺,其數據優勢也就不復存在,因此阿里巴巴想要擴展至平臺外的傳統金融業務,并沒有支持條件。
淘寶商戶至少還有交易數據可參考。而非淘寶客戶則更難判斷,阿里巴巴旗下的B2B會員,即使是誠信通的老會員,阿里小貸也掌握不了廠商的交易數據,更難放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