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彭博“窺探門”事件的曝光,網絡信息安全再度成為公眾熱議的話題。面對高盛的指責,彭博社主編的致歉并未能讓公眾減免對信息泄露的擔心。而隱私和信息安全之間關聯密切,普通用戶更關心自己的終端安全是否可以得到有效保障。
安全軟件成為個人終端的一個“隱形盔甲”,但如何選擇適合的安全軟件?如何正確使用安全軟件?安裝安全軟件之后,又該怎樣核查效果?這些問題也在用戶心中存疑良久。
中國科學院信息安全領域的幾位資深研究員利用百度知道的平臺與網友就上述問題進行了互動http://zhidao.baidu.com/topic/anquanruanjian/index.html,走出安全軟件的使用誤區。
如何選購適合自己的安全軟件?
安全軟件種類繁多,目前最主要的幾種安全軟件為:殺毒軟件、防火墻軟件、系統安全軟件和數據安全軟件。如何選擇最適合自己的安全軟件呢?中國科學院的劉麗敏博士認為,判斷殺毒軟件好壞,不能人云亦云,主要看七個指標,即:首看殺毒能力,其次是可靠性、穩定性和系統兼容性,是否具備實時監測系統,對壓縮文件檢測能力的強弱和支持壓縮文件格式的多少,查殺速度怎樣,是否具有應急恢復功能,以及資源占用情況。根據這七項指標,大家就可以篩選出最適合自己使用的安全軟件,讓質量較差的殺毒軟件不能以次充好,更好地保護電腦信息安全。
多個安全軟件可以同時使用嗎?
中國科學院信息工程研究所的翟立東副研究員指出,由于各個安全廠商采用的技術各不相同,而且大量采用微軟未公開的非標準技術,極易導致多個不同的安全軟件共存時產生沖突,造成系統藍屏、死機等嚴重故障,影響電腦性能。提醒用戶,同時安裝多款同類型安全軟件并不一定會帶來1+1>2的效果,現實情況往往是1+1<1。一臺電腦安裝多個安全軟件的用戶,一定仔細斟酌。
裝了安全軟件上網就“安全”?
是不是安裝了安全軟件,我們就可以高枕無憂了呢?中科院的劉峰副研究員強調,配有安全軟件的不一定能夠保障電腦安全。
安全軟件可能有助于發現在這款軟件技術能力范圍內的部分已知/未知的安全漏洞,并輔助修復某些安全漏洞,但是并不能保證系統不存在任何漏洞。無論是殺毒軟件,防火墻軟件、還是系統安全軟化和數據安全軟件,都只能提供相對的安全性,即便用戶安裝了安全軟件,也無法保證用戶的安全性。
如何防止安全軟件窺探隱私信息?
某些安全軟件自身有“缺陷”,可能會在后臺窺探用戶的隱私信息。對此,劉峰副研究員建議,大家在使用安全軟件的過程中一旦發現安全軟件私自搜集用戶隱私信息的行為,可以到正規網站下載功能相同或類似的軟件進行替換。若是無法確認安全軟件是否存在窺探隱私的行為,可以對防火墻進行設置,隨時監控、阻止進入或發出的不符合標準的數據通信;或者選擇專業的反間諜軟件,查除隱患;或者經常手動刪除電腦cookies;用戶也可以對電腦中的重要信息進行加密,盡量避免這些信息以明文形式暴露;還可以設置訪問控制權限,限制安全軟件對重要文件信息進行訪問;安裝特定的網絡監控軟件,對發出的網絡數據包隨時進行監控也是不錯的選擇。
安全軟件的問題不一而足,提高信息安全意識是防范“窺探門”一類事件的第一步。網友針對安全領域的其他問題,可以在百度知道中與行業專家互動,尋找答案,用戶信息安全意識的提高也將為企業提高產品的安全性能起到促進作用。
了解詳細安全軟件相關知識,可以瀏覽百度知道“你的電腦安全么?”專題。(http://zhidao.baidu.com/topic/anquanruanjian/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