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在互聯網經濟研究中心舉辦的“網絡安全領域監管專家沙龍”上,國內著名民法學家、中國政法大學法律碩士學院院長費安玲教授表示,目前互聯網行業存在“通過訴訟謀利益”的亂象,企業主體屢犯不正當競爭行為的背后,體現的是無法自覺約束的本質,行業協會和政府相關部門應該對企業的強寇行為采取強制性約束措施,以保證行業的健康和可持續發展。
近年來,騰訊、百度、小米、金山、360等各大企業均陷入不正當競爭的新聞輿論中,奇虎360,憑安全系列產品(安全衛士、安全殺毒、安全瀏覽器等)在中國安全軟件市場上迅速擴張,360目前已擁有超過八成的市場份額。據悉,早在2013年1月,北京市工商局就曾對360利用“360安全衛士”在瀏覽器領域實施不正當競爭行為予以行政告誡。
對互聯網企業屢犯不止的不正當競爭行為,費安玲表示:“最大的問題是企業沒有意識到自己在進行不正當競爭。誰強大,誰占了這個山頭,想法設法把別人趕走,想方設法用各種無法放在臺面上的行為來達到自己的競爭目的,這樣的強寇思維是不對的。在我們立法和司法過程中一定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必須要讓這種強寇思維在互聯網經營過程中逐漸消失,讓我們正當競爭者有能夠安全生存的經濟生態環境。”
事實上,不少業內人士早已提出,一些互聯網企業實施不正當競爭行為的核心基礎在于其產品,兼具裁判員和運動員雙重特性,這使得它可以通過其所擁有的系統底層權限,打擊競爭對手的產品,推廣自己的相關產品。
對此,費安玲認為,“侵權行為,當人的主觀認知背離了法律的規則,而自覺約束失效時,就應該對行為人主觀意識進行強制約束。”她指出,目前互聯網企業的自覺性約束從某種角度來講還比較弱,要使得行為人的主觀認知不能背離法律規則,需要考量規則的公平性(兼顧各方利益)、預設性和追究性,只要背離了法律規定的義務,法律就要追究這種責任。目前來看,很難指望互聯網經營者靠著自覺性約束自身規范。因此,要制止更多不正當行為的出現,僅靠法律規范還不夠,還應當強化行業規則,增強行業和行政規定的強制約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