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國在個人隱私意識方面相對薄弱 /CFP
正當美國“棱鏡”風波正愈演愈烈之時,一場有關互聯網安全和用戶隱私的會議正在廈門舉行。昨日,中國信息協會信息安全委員會以此為焦點,舉行了一場題為《互聯網安全服務標準規范研討會》的閉門會議。就在前一天,受國務院國新辦委托,中國社科院法學所召開互聯網立法問題專家座談會,就我國互聯網立法目前面臨的問題、互聯網立法原則、互聯網立法體系基本結構等問題進行了討論。會上透露,包括個人信息保護、網絡安全的五年立法規劃有望很快推出。
有關互聯網安全立法,全球都在探索。 IBM大中華區云計算服務首席安全顧問萬濤在會上表示,在當前的大數據時代,任何政府都面臨互聯網安全的挑戰,而個人隱私是全球各企業不可輕易觸及的敏感紅線。昨天,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的劉品新博士表示,網絡安全立法是必須要制定的,歐美國家都沒有比較統一的標準,美國只是有一些關于網絡安全法的議案。中國在未來5年的立法規劃中,網絡安全法、網絡管轄法律和個人信息保護法等法律急需出臺。
劉品新說,去年年底《關于加強網絡信息安全保護的規定》被審議通過,這在互聯網安全法律上是個突破,但仍屬于小的規定,還存在重視管制、忽視權利的問題。如果用戶的隱私和信息安全受到侵犯,還無法通過這一規定獲得法律保護,“操作實施性欠缺,這一問題有望在5年立法規劃中得到解決?!?/p>
[新聞背景]
隱私保護,全球正破題
大數據時代,個人信息的新定義包括:IP地址、cookies網站信息、設備ID和軟件ID等。根據德國信息政策和戰略專家托馬斯·哈特博士提供的數據,75%的歐洲網民希望能夠刪除個人信息,72%的歐洲人關心他們是否泄漏了過多的個人信息。
按歐盟的法律,收集和處理個人信息必須符合兩個條件:合法和用戶同意。如果出現非法信息加工,情節特別嚴重的,公司需要拿出全球年營業額的2%賠償。
IBM大中華區云計算服務首席安全顧問萬濤認為,美國雖然上世紀70年代有隱私法,但90年代興起的互聯網對其提出挑戰,如何在互聯網時代保護隱私是這兩年才興起的。在中國,很多互聯網用戶是“小白”,不關心技術,也不關心個人隱私,任憑企業忽悠,“這樣造成的一個直接后果是,社會走偏了,企業的文化很畸形。 ”之前,360等殺毒軟件被通過后門竊取用戶隱私、不少企業利用用戶cookies進行不法商業活動等,都顯示中國在個人隱私意識方面相對薄弱。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證據學研究所副所長劉品新博士說,業內對于360等殺毒軟件公司收集用戶信息是否違法,存在較大的爭議。一種看法認為,只要是手機與殺毒無關的信息,就是違法;另一看法是從數據角度來看,只要不針對單個用戶的信息,對當事人、國家不造成傷害,就不算違法。
[相關鏈接]
歐洲的隱私保護案例
中國本土熱鬧的奇虎360與騰訊大戰,引發了國內有關反壟斷競爭、侵犯用戶隱私等的討論,實際上類似的案例一度在歐洲上演。
德國信息政策和戰略專家托馬斯·哈特博士舉了這樣一個案例:一歐盟軟件公司A,提供免費的瀏覽器(市場占有率60%)、免費的反病毒軟件(80%市場占有率)和搜索引擎(15%),這家公司被指責:卸載困難;反病毒軟件阻止用戶安裝其他瀏覽器,并阻止用戶使用競爭對手的即時通訊軟件;提取個人信息,包括電子郵件、醫療記錄、財務信息和密碼,并傳輸到公司服務器上等。另一搜索引擎公司B,同時提供反病毒軟件和瀏覽器產品,指控A公開傳播惡意軟件并過度提取用戶數據等。(記者 苗夏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