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喜燕
當年輕的女孩兒們對于閃光燈還充滿陌生與好奇,對于“奧運夢想”的理解還略顯抽象時,29歲的張喜燕為了這一天的到來已經等待了很多年。
作為一個征戰拳壇14年的選手,張喜燕幾乎獲得了一個運動員能獲得的所有榮譽——2002年世錦賽冠軍,2004年世界杯冠軍,轉戰職業拳壇以后又在短短兩年時間內包攬了WIBA,WIBC和WBA三大賽事的金腰帶。
唯獨缺一個奧運冠軍。
“任何冠軍都不能和奧運冠軍相比。終于,我們被承認了,也可以像其他運動員一樣,有一個屬于自己的奧運夢想了,” 張喜燕說。
“別看我29歲,動起來比19歲的小孩還快,體能也不比他們差。只要給我一個機會,我完全有信心在倫敦拿金牌。”
然而她能否得到這個機會,還要取決于國際業余拳擊協會能否給予那些曾經參加過職業比賽的女選手們特赦。正是因為當初2008年奧運會的大門向女子拳擊關閉,才讓“張喜燕們”走上了職業拳壇。
今年早些時候,喜燕又重新戴上頭盔,換上厚一些的拳套,重返業余拳臺。如今的她,身兼國家隊隊長和教練,已經成為小隊員心中最威嚴的指揮官和最貼心的姐姐。然而如果用一個詞來定位她們心中的張喜燕,第一選擇還是“偶像”。
“喜燕姐教會我們的不僅僅是技術戰術,她的執著是沒人能比的。”19歲的尹軍花說。
“每次我遇到什么困難,我都會想起她,她吃了那么多苦都沒放棄,我們又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努力呢?”
2000年,張喜燕也曾“放棄過”,她為了給癱瘓在床的父親賺醫藥費,去當了兩年的護士。
“母親過世了,父親身體特別不好,家庭的變故已經夠讓我難受了,再讓我離開心愛的拳擊,那種感覺真是沒法形容。我當時真的以為再也不能打拳了。”她低下頭,嘆了嘆氣,“那真的是最難熬的一段日子。”
幸運的是,在教練的幫助下,她在2002年重返拳臺,并迅速成為中國女拳一號人物。
如今,雖然奧運會的參賽資格還不能確定,喜燕卻一刻也沒有放松訓練。
“我只能做好每一天的事情,不能等著他宣布消息的時候再開始準備,這樣就晚了。”
“等到了更好,等不到我帶帶這幫隊員,當陪練也好。如果我不能自己完成這個夢想,希望她們可以幫我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