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12月17日言論版文章:有關氣候變化的新聞向來多為壞消息,但近來壞消息都不足以表明這一問題的嚴重性,用“可怕”來形容恐怕更恰當些。知名氣候問題研究專家爭先恐后地發表聳人聽聞的警告。他們對這個星球命運的預測與前幾年比起來更加糟糕。科學家們建立的模型可以形象地展示氣候變化帶來的可怕后果,例如,極地冰蓋正加速消融。此消彼長,人類溫室氣體排放的負面影響同時也在不斷地被自然放大。例如,溫度升高,北極凍源的永久凍土逐漸融化。這一過程以沼氣的形式釋放出二氧化碳氣體,進一步加劇了氣候變暖趨勢。最新發現表明,儲存在永久凍土中的沼氣量遠多于人們的估計。如果這些沼氣伴隨凍土帶的融化,全部被釋放出來,那么將進一步加快全球變暖速度。
嚴峻形勢下,氣候問題領域任何積極的變化都值得慶幸。其中一條好消息是中國在哥本哈根氣候峰會上承諾,到2020年將碳排放強度減少40%至45%。此外,聯合國國際能源署10月6日發布文件,大幅降低了其對全球碳排放量的預測,不僅僅因為全球經濟衰退,另一個主要原因是中國公布的減排力度大大超出外界最初的預料。中國的承諾和氣候問題的發展趨勢使美國國內的懷疑論者沒有理由為美國逃避責任的行為尋找借口。有些人認為中國承諾的減排目標并不能被稱為大動作,他們說那只是目前減排趨勢的延續。這種觀點有失偏頗。事實上,正如卡耐基基金會的威廉·錢德勒(William Chandler)所言,要實現這一目標需要中國大幅降低能源消耗,而能源與中國經濟增長密切相關。經濟學家將能源消耗量的增長與經濟增長速度之比稱為“能源-國民生產總值彈性”。如果能源消耗量增長一倍,與此同時,經濟也增長一倍,那么彈性系數值為1。
錢德勒表示,中國在哥本哈根氣候峰會上的公布的目標是年度減排4%。如果中國經濟能夠在這個時間段內以年均8%的速度增長,那么彈性系數約為0.5。這個水平明顯低于發展中國家的1-1.5的平均值。同樣低于中國在2000年至2005年的彈性值,當時中國能源消耗量和溫室氣體排放量的增長速度遠高于經濟增長。錢德勒進一步指出,這種將減排目標與經濟發展捆綁在一起的減排計劃背后隱藏的政治風險不言而喻,尤其當經濟增長放緩時,這種風險尤甚。經濟年增長速度如果維持在6%的水平,彈性值將會降低到0.33。如果經濟增長速度放緩,那么減排目標就會變得十分苛刻,要求淘汰落后產能資本,關停污染嚴重但又無力更新落后技術的工廠,而經濟不景氣往往導致投入到節能設備及新能源設備上的資金縮水。不論是工廠倒閉,還是投資減少,都會讓失業問題更加嚴重,威脅中國的政治穩定。
對中國減排計劃持批評態度的人指出,這一計劃并不能降低中國人均碳排放量,人均值反而會有所增加。但他們忽視了一個事實,中國人均碳排放量極低,還有相當一部分人口生活困難,消耗能量很少。美國目前人均碳排放是中國的四倍。如果中國能夠完成其在哥本哈根峰會上提出的減排計劃,同時,美國如期達到奧巴馬政府制定的溫室氣體減排目標,那么,到2020年,美國人均碳排放水平依舊是中國的兩倍。因此,中國的計劃事實上表現出了堅定的減排決心。中國是第一個以法規的形式嚴格限定長期減排目標的發展中國家。中國能夠實現這些目標嗎?2020年至2050年之間,中國是否能夠控制住溫室氣體排放,將總量減少30%或者更多呢?其實,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中國有能力實現這一宏偉的減排目標。聯合國國際能源署最近更改了關于中國碳排放的預測數值,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中國政府在降低能耗和推廣使用綠色能源方面做出的巨大努力已經得到了國際社會的認可。就綠色能源而言,中國顯然走在了美國前面。例如,2007年,中國政府要求大型公用設施用電至少3%來自可再生資源。相比之下,這一行政指令在美國尚處于國會辯論階段。
今年中國將超過美國成為世界最大風力發電機市場。在過去四年內,中國風力發電量每年提升一倍。在太陽能發電領域,國有電力公司之間更是形成了你追我趕的競爭局面。匯豐銀行預計,在未來十年內,中國將在可再生能源和核能領域投入巨額資金,超過其在煤炭和油氣發電行業的投資。中國煤炭火力發電廠的建設速度持續降低,目前已經降低至每周一座。此外,美國此前重點建設的遠距離能源輸送線路計劃卻停滯不前。該計劃要將風能充沛的地區與能源需求量較大的城市區連接起來。中國在這一領域的也取得了飛速發展,正在建立數條連接西部風能、太陽能富集地區與東部沿海發達地區的超高壓送電線路。
以上提到的諸多舉措都表現出,中國政府已經充分意識到自己在解決全球變暖問題上的重大責任。氣溫升高將加劇中國廣袤內陸的干旱,而中國北方和西部的很多地方長期遭受水源短缺之苦。海平面上升同樣會威脅到中國較為富裕的東部沿海城市群,上海也在其中。
當然,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中國還需要做很多工作。但奧巴馬應當好好向美國公眾強調解決氣候變化問題的緊迫性。很多美國人現在依然相信那些否認全球變暖的垃圾科學。美國總統應敦促議會盡快通過限額交易的環保法案。如果美國和中國在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上能共同承擔領導責任,那么我們對拯救這個星球依然可以抱有謹慎樂觀的態度。(作者為美國企業培訓師 William Daniel Garst 編輯 裴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