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12月18日社論:北京私家車保有量呈井噴式增長,一曰城市繁榮之象征,一曰汽車制造商之饕餮。設若城市管理者只陶醉于此一片現代化的繁忙景象,放任汽車數量瘋長,無睹于背后的發展隱憂,那么這座城市的空氣質量和交通擁堵將達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上周日,北京汽車保有量達399萬輛。鑒于2010年起小排量汽車購置稅將由目前的5%提高至7.5%,待購者將趕在年底前蜂擁而入市,本周末北京很可能被塞進第400萬輛汽車。北京現有1700萬常住居民。與發達國家比較,北京的汽車保有率并不高。據報道,每10個美國人就擁有將近9輛汽車。不過,北京汽車的絕對增量讓美國城市相形見絀,從100萬輛到200萬輛用了六年時間,2007年達到300萬兩,用了三年,短短一年后,便沖到400萬輛。
誠然,汽車數量的激增是城市經濟繁榮發展的縮影。中國政府希望通過拉動內需,減輕全球經濟衰退對國民經濟發展的沖擊。火熱的汽車銷售可算經濟刺激計劃成效斐然的重要表征。然而,伴隨汽車產業的繁榮而來的是許多緊迫的城市問題,主要集中在環境、交通、能源和社會公平等領域。
2008年北京奧運會前政府竭盡所能為市民爭取到上百個藍天。奧運會剛過,汽車污染就使這座城市的空氣質量惡化到讓人難以忍受的地步。據估計,400萬輛機動車每年排放污染物超過100萬噸,占城市排放污染物總量的一半。
另外,猛增的汽車數量將進一步加重城市交通負擔。盡管市政府已經實施了諸多措施,控制機動車上路,但在龐大的基數和居高不下的增速面前,這些措施收效甚微。北京市政府可以借鑒某些發達國家大都市的交通管理經驗,積極應對城市發展過程中這一棘手問題。
如果政府能夠通過經濟杠桿減少市中心路上行駛的機動車數量,進一步加大對公共交通的投資力度,普及健康出行方式,那么400萬輛并不是一個不可逾越的發展屏障。當然,交通問題涉及諸多領域,決策者應當結合北京實際,綜合考慮多種因素,制定出切實可行而富有前瞻性的交通事業發展規劃,統籌兼顧,才能有效應對城市發展過程中這一難題。(中國日報評論員 朱啟文 編輯 裴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