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12月31日報道:三年前,陳玘因為在亞洲杯決賽輸球之后摔拍子、踢椅子受到隊里嚴厲的處罰。他被派遣到遙遠的地區工作,接受“再教育”,并進行了為期一周的軍訓。乒協的公告里說,這樣做是為了“懲前毖后,治病救人”。
如今,以陳玘為代表的激情派已經被樹立為隊里學習的榜樣。目的是緩解觀眾對這支“戰無不勝”而又“千人一面”的隊伍的審美疲勞,讓乒乓球在年輕人心中占有一席之地。
男隊主教練劉國梁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到:“張繼科、陳玘這樣的隊員性格都是比較野的,在以后我們力爭將每個隊員都打造成個性鮮明,讓球迷能夠銘記在心的明星球員。”
國球的轉型是否已經迫在眉睫?管理思維經歷了怎樣的變化?國手究竟應該具備怎樣的個性?個性之外還需要什么?就這些問題,《中國日報》專訪了前世界乒聯和中國兵協主席徐寅生以及前國手、現任上海曹燕華乒乓學校校長曹燕華。
徐寅生:講個性不如講職業
很多老一代的乒乓球迷至今提起“十二大板”還津津樂道,雖然那已經是48年前的事了。和劉國梁一樣,徐寅生當年也是以足智多謀聞名,人稱“智多星”。退役之后他沒有離開乒乓球,從中國乒協主席、世界乒聯主席,徐寅生一直致力于乒乓球在中國和世界的發展。今年年初71歲的他從中國乒協卸任,現任《乒乓世界》主編。
《中國日報》:很多人感慨國球在中國的關注度下降了,您有相同的擔憂么?
徐寅生:現在大城市的觀眾可能下降了,不過小城市可能關注的人可能還比較多。懸念大的比賽、重量級的比賽還是會有很多人看。但畢竟大家現在選擇多了,生活豐富了,各種體育項目也都開展起來了,想回到以前那種舉國關注的程度是不太現實的。
《中國日報》:為了吸引更多年輕觀眾,劉國梁教練提倡運動員要具有自己鮮明的個性,比如像陳玘、邱貽可這樣的激情派,因為他們的打法更容易感染球迷,您怎么看?
徐寅生:其實每個運動員都有自己的個性,沒有個性的運動員是拿不了冠軍的。而且每個人的風格都是不一樣的,強求不來。鄧亞萍眼神很兇狠,她一看別人人家就害怕,球迷都覺得她很有氣勢。喬紅和她的風格就很不一樣。到了王楠又是另外一種氣質。張怡寧呢,就是冷峻型的,不茍言笑。你很難說哪一種好哪一種不好,都是這么多年訓練和生活養成的。有些地方倒是是很多人都要改進的,比如禮儀啊,和別人的交流啊。
《中國日報》:也就是說球員基本的職業素養需要加強?
徐寅生:對。對記者要熱情一些,回答不要總是千篇一律,更不能輸了球誰也不理就拍拍屁股走人了。和國外運動員也要多交朋友,雖然乒乓球不像過去那樣為政治服務了,但也要和別的國家的運動員建立友誼,這對于這項目的普及和宣傳也是有好處的。
《中國日報》:和球迷的互動也是很重要的一塊兒。
徐寅生:其實我們的隊員對于很多活動很有熱情、很愿意參與。特別是地震的時候,大家去災區都很踴躍。但畢竟平時訓練、比賽安排的太滿,一般好容易有假期,隊員也就選擇休息了,這也可以理解。所以關鍵還是需要隊里多去組織,幫大家聯系一些公益、慈善活動。
《中國日報》:現在可能隊員們戀愛、結婚方面的消息比比賽本身更加吸引年輕觀眾的眼球。
徐寅生:現在年輕人可能口味有變化,都喜歡看婚禮啊,穿什么衣服啊,畢竟時代不一樣了,我們的《乒乓世界》也開始加一些這方面的內容,不然讀者不買賬。不過也不能只停留在這方面上,還是要讓大家跟更多的了解乒乓球,運動員的技術啊,幫助球迷提高球技,不會唱歌的不叫歌迷,不會打球、不會看球的也不是真正的球迷吧。
曹燕華:羨慕今天的國手 改變要從小做起
曹燕華的運動生涯是輝煌的。22歲時,她已經獲得了七個世界冠軍,是當時獲得世界冠軍最多的中國乒乓球運動員。她還是當時人們心中的“偶像型明星”,在全國年輕女性中引領了“海燕頭”風潮;和女排的周曉蘭一樣,成為眾多男性的“夢中情人”。
如今,她已成功轉型,在上海經營著曹燕華乒乓球學校和曹燕華乒乓球俱樂部。學校前不久還舉行了成立十周年的慶祝活動。在輸出了向許昕這樣的世界冠軍的同時,她致力于培養出比上個時代更加“有文化、有魅力”的運動員。
《中國日報》:現在乒乓球隊越來越提倡“個性化”,這是不是在您那個年代不敢想象的?
曹燕華:80年代講的是什么,講的是“槍打出頭鳥”。你可以贏球,但是不能總掛在嘴邊,不能太張揚。而我恰恰是一直比較崇尚個性的,打球是,做人也是。那時候沒少因為這個挨批。那時男女運動員衣服的打扮基本都是一樣的,我經常因為做了個新發型、穿了時尚一點的衣服而受到批評。
《中國日報》:那您現在應該很羨慕現在的隊員了。
曹燕華:我太羨慕了!現在的環境寬松多了。現在不都在鼓勵女隊員打球時穿裙子么,我知道還有很多運動員不愿意穿,覺得不方便,怕影響比賽成績。可做運動員不能這么狹隘,只想著冠軍,要考慮這項運動的發展。如果你不主動迎合市場,將來沒人關注這個項目,拿再多的金牌又有什么用?
對于媒體的配合我們可能一直做的不夠好,我自己也有過反思。1983年在日本的世乒賽,半決賽之后日本當地的電視臺想采訪我,我就說等決賽之后吧。那時就是想著金牌。現在想想是不應該的,人家需要給決賽做一些預告,考慮收視率什么的,這對提高乒乓球的關注度都是很好的。
《中國日報》:徐寅生先生也提到了這方面的問題,就是作為一名職業運動員的素養問題。
曹燕華:國際乒聯主席沙拉拉也講過很多次,我非常贊同。我經常看網球,你看人家大小威廉姆斯自己還設計衣服呢,小威廉姆斯也很有性格,如果我們乒乓球也多有一些這樣的運動員,還擔心沒觀眾么?
《中國日報》:您現在在自己的乒乓球學校里教學生時,是不是也從小培養一些這方面的意識?
曹燕華:我們運動員現有的一些問題,和文化水平有關系。所以我們一直堅持走體教結合的路子。當然,我承認,練球的孩子可能數理化上比其他孩子差一點,但我們在英語上非常重視。起碼以后出國打比賽可以進行基本的交流。拿金牌是重要,但我更希望我培養出來的運動員拉出去講話也有水平,讓人一看就有文化,有魅力。(中國日報記者 唐躍 編輯 裴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