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3月24日評論版頭條:綜合判斷國際國內經濟形勢,調整經濟結構不僅勢在必行,而且刻不容緩。從世界范圍看,最可能的調整方向,是結合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向有別于傳統實體經濟的新經濟形態轉型--發展低碳經濟,綠色的低碳經濟成為了各國共同的結論。對中國而言,發展低碳經濟,順乎世界潮流、合于中國國情,是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由于能源既是“現代工業的血液”,對環境造成的巨大影響也遠甚于其他產業。因此,大力發展新能源也就成為大家的共識。但其實低碳經濟涉及非常廣泛的領域,從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到對碳的捕獲和儲存技術,以及綠色經濟替代傳統經濟運行模式等,低碳經濟并不是簡單地等同于新能源。
特別是在低碳經濟發展的過程當中,我們還要立足中國的國情:
第一,我國的能源生產及消費呈現出“富煤、缺油、少氣”,以及“新型能源短缺”的結構特征。2008年,我國的一次能源消費總量中,煤炭比重從95%下降到68.7%,石油消費由3.37%提高到18%,天然氣消費由0.2%提高到3.8%,水電、核電和風電在能源消費結構中的比重則由1.61%提高到9.5%。能源生產結構也基本相同。其中,傳統能源占取絕對比例,尤其是煤炭的生產量自2002年以來的8年間,在能源生產結構中的占比一直保持在76%左右;其次是石油,我國原油生產在能源生產結構中基本是12%左右的水平。而在二次能源中,無論消費結構還是生產結構,基本以燃煤為主的火力發電為主導能源。因此,中國再有能源革命和替代能源,從國情出發,高碳能源煤的利用仍然是我們的主體。
第二,我國的傳統產業和制造業仍然占了大頭,在產業結構當中仍然是主體,包括鋼鐵等高耗能工業。調整經濟結構,但是不能把這些產業全部從經濟當中砍掉或者過分抑制其發展。因為,中國目前正經歷著工業化、城市化快速發展的階段,人口增長、消費結構升級和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對這些行業的需求強度仍將維持一定的時間。
第三,中國的人均收入水平還不高,對物質享受的追求仍占主體地位,離回歸“田園”式生活方式的拐點還比較遙遠。
因此,相比發達國家發展低碳經濟著力于減少居民生活消費的碳排放、使社會生活低碳化,中國發展低碳經濟,則應該將著力點放在產業經濟部門,使產業經濟低碳化。
鑒于此,中國的低碳經濟不僅包含新興產業的培育和發展,也包含對傳統產業的改造和提升,涵蓋國民經濟的方方面面,包括服務業和我們的衣食住行。發展低碳經濟,首先強調的是節能減排,其次是循環經濟的發展,第三是新能源產業的發展,增加清潔能源的比重。
為此,應從前瞻、長遠和全局的角度,部署低碳經濟的發展思路,尋找低碳經濟與國家發展戰略的結合點,保證社會經濟的和諧發展、可持續發展和科學發展。首先是著力推動政府職能轉變,完善政績考核評價機制,為減輕地方政府追求GDP增長的壓力,財政應加快向公共財政轉型。其次是加快有關低碳經濟的法制建設,為低碳經濟的發展提供制度上的保障,使得環境利益及其相關的經濟利益在保護者、破壞者、受益者和受害者之間得到公平分配。第三要發揮稅收政策的引導作用,針對資源利用的各個環節,適當調整現行稅制,開征部分新稅種,構建一套科學、完整的資源節約型稅收體系。第四是綜合運用多種財政支出方式,逐步形成節能環保和可持續發展的多元化資金投入機制。第五是大力支持低碳技術創新、應用,加強傳統能源技術攻關,利用科技創新,提高效能,降低能耗。第六是發展完善碳交易市場,盡早改變在全球碳市場價值鏈中的低端位置,為中國在未來碳交易市場上贏取話語權,通過金融資本的力量引導實體經濟的發展。最后,應將調整優化結構做為經濟工作的重點。盡管工業化的經濟發展階段不可能短期逾越,但可以通過調整行業內部結構和產品結構,降低高耗能行業的比重,淘汰落后產能和技術,從結構上促進經濟的低碳化。
英文原文請見:
http://m.orobotics.cn/opinion/2010-03/24/content_9632411.htm。特別說明:因中英文寫作風格不同,中文稿件與英文原文不完全對應。(作者系國家信息中心高級經濟師 胡少維 編輯 裴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