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7月27日評論版文章:盡管最近關于中國勞動力成本上升的議論不絕于耳,但我認為此時宣告中國勞動力套利優勢已經終結為時尚早。同國際水平相比,中國的工資水平仍然很低,因此中國近期新一輪的工資上漲并不會使中國喪失勞動力成本低廉的優勢。
這次中國國內工資水平上漲主要依據的是2004年3月1日起施行的《最低工資規定》。該規定要求中國各地最低工資標準每兩年至少調整一次。但在2008年的金融危機中,中國出口嚴重受挫,經濟面臨巨大壓力,為了應對金融危機,當時中國政府決定將2008年的工資上漲計劃推遲。
現如今,中國應對金融危機成績顯著,并且全球經濟形勢也趨于穩定,由此一來,之前的應急措施便顯得沒有必要了。所以,最近的工資上調不過是彌補了2008年未上漲的工資而已。
相較于世界各國勞動力較高的工資,中國勞動力的競爭力依然明顯。美國勞動統計局2009年4月發行的《勞動評論月刊》中有數據顯示,2006年中國勞動力每小時的工資為0.81美元,僅為美國同期勞動力每小時工資水平的2.7%,日本的3.4%,歐盟的2.2%。
盡管2006年的數據顯得有些過時,但我們還是可以看到,中國和發達國家勞動成本之間存在著巨大鴻溝。因此,即便中國再次上調工資,也很難將這一鴻溝填平。
舉例來說,假設中國在2007年至2010年中按平均25%的年率將工資水平上調(根據以下提及的原因,這一假設不可能成立),到2010年中國平均工資每小時也只有1.98美元,僅為美國同期每小時工資水平的4%,這對于縮小中國同主要工業國家之間的工資鴻溝作用微乎其微。同樣,中國和其他發達國家的工資差也大抵如此。此外,即使2010年中國制造業工人每小時工資達到1.98美元,這一水平也不及東亞國家的15%(不包括日本),僅為墨西哥的50%。
需要強調的是,就中國目前的狀況而言,最低工資漲幅25%的假設根本不可能實現。盡管一些省份最低工資的漲幅已經達到了這樣的水平,但放眼全國,仍有一半甚至三分之二的工人工資水平仍在最低工資標準以下。
鑒于此次工資標準的調整對于高收入者來說基本沒有影響,總體工資水平的增長將大大低于低收入者工資增長水平。
與此同時,這次工資上調的大背景是中國整體生產力的提高。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自1990年以來,中國制造業的生產力年增長率保持在10%到15%之間,但生產力的增長并沒有完全真實地體現在工人的工資收入里。這表明中國單位勞動力成本增加緩慢,也意味著這次工資上調不會削弱中國廉價勞動力的競爭力。
此外,在考察這次工資上調對中國競爭力影響的時候,我們還應考慮到中國所具有的優勢,如巨大的生產規模,完善的基礎設施,強大的泛亞洲物流鏈,以及近期采用的最為先進的生產技術。在這些非常重要的領域,中國并沒有喪失自己的優勢。
最后,我們還要強調的一點是,提高最低工資標準是中國向消費型經濟轉變的重要策略之一。對中國來說,購買力的嚴重不足仍然是阻礙經濟發展的一大障礙。目前中國的個人收入僅占GDP的40%,遠遠低于國際水平,同時比2000年51%的比例還要低10個百分點。考慮到經濟平衡的重要性,中國必須努力改變這一狀況。
這也將成為中國發展的一次機遇。考慮到現在工資的增長超過GDP的增長,中國應進一步擴大公民收入在GDP中所占的比重,為提高家庭購買力奠定基礎,而這也對提高消費在GDP中所占的份額至關重要。2009年,中國的消費對GDP的貢獻只有36%。
歸根結底,國際社會不應為中國廉價勞動力時代的結束感到悲哀,而應把注意力放在中國向消費型經濟轉變所作出的努力,以及這一中國期待已久的經濟狀況為全球經濟帶來的建設性作用上。
英文原文請見:
http://m.orobotics.cn/cndy/2010-07/27/content_11052286.htm。特別說明:因中英文寫作風格不同,中文稿件與英文原文不完全對應。(作者是摩根士丹利首席經濟學家,《未來的亞洲》作者 Stephen S. Roach 編譯 劉江波 編輯 潘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