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7月30日報道:美韓黃海軍演之后,美國又企圖將南海領土爭端國際化。中美關系再度趨緊。盡管事關安全大局,但是兩國大規模軍事沖突的可能性已經大大減小。因為兩國已經不再是安全主導,而是進入復合型相互依賴階段。
在經濟領域,中美兩國的互補性大于競爭性,相互依賴主要體現為互補和合作。作為全球最重要的“世界工廠”之一,中國生產廉價產品出口美國,從中美貿易中得到巨額貿易順差。然后,中國再把錢借給美國人消費,擴大美國的消費
在軍事領域,中美相互依賴主要體現為互相競爭,即一方的行動被認為可能損害另一方的利益。最近 20 年,中國軍事現代化的步伐不斷加快,國防實力持續提高。從國防投入看,在今后一段時間內中國是唯一能夠緊隨美國之后的國家。
中美在軍事領域的競爭關系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抽象的“安全困境”主導下的競爭。由于中美兩國缺乏戰略互信,軍事領域的“安全困境”比較明顯,即中國軍事力量的增強被美視為威脅。
中國國防部在《二○○八年中國的國防》白皮書中指出,在綜合國力競爭和科學技術發展的推動下,國際軍事競爭更加激烈,一些大國加大國防投入,加快軍隊轉型,發展先進軍事技術和武器裝備。顯然,美位居“一些大國”之列,美軍事現代化被認為是國際戰略競爭激烈的一部分。
基于同樣的判斷,美國防部《四年防務評估》報告指出,在大國和新興國家中,中國最有潛力在軍事上與美國競爭。美國防部《 2009 年中國軍力報告》更具體指出,盡管美戰略力量遠遠超過中國,但中國有能力對美國大部分主要城市形成毀滅性打擊。在具體的安全利益競爭,主要體現在亞太地區。在談到亞太地區的不穩定因素時,
在政治上,中美各自的政治影響力體現出既競爭又合作的態勢,兩國由于政治制度不同、經濟社會發展程度有別、國際地位差異,在國際政治中有諸多對立之處。然而,近年來美在處理棘手國際問題時,越來越需要中國的政治支持,比如朝核問題、緬甸問題、伊核問題。
同時,中美政治上的相互依賴也體現出對立的一面,美從兩方面強有力地制約了中國的政治選擇。一是美在亞太地區強大的安全和政治存在。通過正式的同盟關系和非正式的友好關系,美向亞太地區絕大多數國家提供安全和政治保障,使亞太國家形成了在經濟上越來越依賴中國,在政治上依然依靠美國的二元模式。
近年來,亞太國家在與中國經濟關系越來越密切的同時,紛紛強化同美國的政治安全合作。中國在處理中日關系、南海問題、臺灣問題時,每時每刻不得不考慮美國的存在和影響。二是冷戰結束以來,美一方面大力輸出資本主義和市場經濟相結合的“美國模式”,另一方面批評中國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相結合的“中國模式”,嚴重損害中國在政治上的影響力、道義上的感召力。
根據羅伯特·基歐漢和約瑟夫·奈的研究,復合相互依賴有三大特征:國家之間交往渠道多樣化、軍事力量的作用下降、缺乏主導性議題。
經過冷戰后20 年的發展,中美關系早已經超越國家對國家的關系,形成了國家對國家、政府部門對政府部門、城市對城市、企業對企業、個人對個人等多層次、多渠道交流。在國家間關系方面,除國家領導人互訪外, 1998年5月1 日,兩國外長簽署了《中美關于建立直通保密電話通信線路的協定》。僅 2008 年,胡錦濤主席和布什總統就4次會面、 10 次通信、4 次通話。建交之初,中美民間交往寥寥無幾。而今,兩國人員往來每年超過 200萬人次,每天有5000 多人往返于太平洋兩岸。雙方還締結了 35對友好省州和145 對友好城市。
兩國政府部門之間高層及各級別對話交往與日俱增,建立起涵蓋政治、外交、經貿、軍事、文教、科技等廣泛領域的 60多個對話合作機制。
多元化、多渠道交往,必然導致利益的多樣化和政策的復雜化。在 1990 年代,美國一些大跨國公司由于在中國獲利頗豐,組成利益集團,主張維護正常的美中貿易關系,與美人權團體、軍工集團、勞工集團對抗。每年關于授予中國最惠國待遇的辯論,就是美國內利益集團的大較量。同樣,隨著中國對外交往的增多,從對外交往中獲益不等的機構、企業和人群,也會形成某種形式的政策共同體。
中美之間直接出現大規模軍事沖突的可能性大大下降,兩國間安全的稀缺性緩解,同時軍事力量作為對外政策工具的實用性減弱,中美關系走出了安全主導型時代。
其一,雙方意識到中美大戰一時半刻打不起來,兩國的生存不再受到威脅。其二,軍事安全作為雙邊關系主導因素的時代結束了。在過去 10 年里,中美軍事關系的發展同其政治、經濟關系的發展幾近脫節,互不影響。 1998 年發生以美為首的北約轟炸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事件,兩國軍事關系陷入低谷。隨即,中美在貿易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2000 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美授予中國永久性最惠國待遇。上述一系列事件表明,軍事關系仍然是中美關系中的一個重要方面,但不再是主導一切的因素了。其三,軍事手段作為爭取其他方面優勢的途徑,其功能大大下降。隨著威脅來源的多元化,國與國之間相互依賴的加深,軍事手段的實用性下降。美作為世界上軍事實力最強大的國家,對大多數挑戰卻束手無策。很難想象,美為了讓中國在氣候變化問題上承擔更大的責任,其首屈一指的軍事力量能發揮巨大作用。
中美關系從安全主導型轉向復合相互依賴,關鍵在于安全稀缺性緩解、軍事力量的效用下降。中美關系中的議題日趨多元化,并且沒有一個議題能主導全局。
在這個新階段,中美關系仍然充滿著矛盾、斗爭與合作,但是所有雙邊領域同時陷入沖突的可能性極小,因此作為全局和整體的中美關系不大可能大起大落。中美兩國的矛盾和沖突將以不同的方式體現出來。
具有復合相互依賴特征的中美關系可以避免全面的、大規模的雙邊沖突,這為中美關系的基本穩定奠定了基礎。與此同時,依賴程度加深和中美實力地位的變化又為這對雙邊關系增加了脆弱性。
隨著國際交往增多、實力增強,中國會重新界定國家利益,也會更自信地保護國家利益。今天,輪到中國人來提問和回答同樣的問題。
與此同時,隨著全球化的發展,中國國家利益外延不斷擴大。中國國務委員戴秉國在 2009年7 月舉行的首屆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上指出,中國的核心利益第一是維護基本制度和國家安全,其次是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第三是經濟社會的持續穩定發展。從中可以看出,除了國家的生存、主權等利益外,中國核心國家利益還包括其他多個方面。毫無疑問,隨著中國實力的增強,中國將更加自信、更加有力地保護自己的核心利益,這將是中國今后最重要的利益偏好。在這些領域中國非常可能同美產生利益沖突。
中美兩國調整利益偏好將對中美關系產生何種影響,既取決于中美利益偏好的相容程度,也受兩國相互認知、溝通影響,更取決于美國的政策反應和兩國之間的協調管理。
英文原文請見:
http://m.orobotics.cn/cndy/2010-07/30/content_11070549.htm。特別說明:因中英文寫作風格不同,中文稿件與英文原文不完全對應。(作者 牛新春 編輯 潘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