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社科院今日發表《2010年城市藍皮書》,預計“十二五”期間,中國將進入城鎮化與城市發展雙重轉型的新階段,城鎮化率年均提高0.8到1.0個百分點,到2015年達到52%左右,到2030年達到65%左右。
該藍皮書指出城市經濟發展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變化是城鎮化率超過50%,城鎮人口將超過農村人口,出現“劉易斯拐點”。這一時間大約在“十二五”中期,屆時城鎮人口與鄉村人口都將是6.8億人。由于城鄉人口數量對比的變化,城市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主體地位更為強化。
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副所長魏后凱表示,由于中國的中西部地區的巨大發展潛力,以前中小城鎮的快速發展,中國經濟仍能在未來15至20年內維持快速發展。
藍皮書數據顯示按每年1000萬人口城鎮化計算,每年由城鎮化新增1200億元以上收入,直接拉動GDP增長0.36個百分點。由此帶來的住房需求在1.2萬億元以上,拉動GDP增長在3.6個百分點,兩項合計占4個百分點左右,對GDP增長貢獻率在一半左右。此外,隨著戶籍制度改革、社會保障體系完善,“十二五”期間城鎮化速度估計會有所加快,若年均達到1.2個百分點,上述各項指標還會提高50%。
城市藍皮書同時指出,“十一五”期間,中國城鎮化得到快速發展,前4年城鎮化率平均每年提高0.9個百分點。截至2009年,中國城鎮人口已經達到6.2億,城鎮化率達到46.6%,與2000年相比,城鎮人口增加1.63億,城鎮化率提高10.4%,年均提高約1.2個百分點。而且,從中國的城鎮化規模來看,不論是年凈增量還是城鎮人口總量,都已經長期處于世界第一的位置。中國城鎮人口總量為美國人口總數的兩倍,比歐盟27國人口總規模還要高出1/4。1996至2005年,每年新增的城鎮人口數量超過2000萬人;2006至2009年,每年新增的城鎮人口數量大約為1500萬人。
同時,藍皮書也指出,我國城鎮化質量的提高卻較為緩慢,城鎮化速度與質量嚴重不協調。目前,中國的城鎮化呈現出典型的不完全城鎮化特征,城鎮化率在統計上有些高估。在“十一五”期間,中國城市發展取得了巨大成效:城市規模快速擴張,中心城市地位凸顯;城市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投融資渠道日趨多元化;城市經濟實力顯著增強,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城市人居環境明顯改善,建設管理水平迅速提高;城市社會事業蓬勃發展,和諧城市建設邁出新步伐。然而,由于體制和政策不完善,當前中國城市發展尚存在諸多問題,如城市土地擴張與人口增長不匹配,城鄉與區域發展嚴重不平衡,收入差距擴大與居住分異加劇,各種城市社會問題日益凸顯,城市空間開發無序現象嚴重,大城市膨脹問題亟待解決等。
英文原文請見:
http://m.orobotics.cn/bizchina/2010-07/30/content_11071110.htm。特別說明:因中英文寫作風格不同,中文稿件與英文原文不完全對應。(中國日報記者 胡園園 編輯 潘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