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7月31日評論文章:近日,解放軍副總參謀長馬曉天和外交部新聞發言人秦剛都公開表示反對外國軍用艦機到黃海以及中國其他近海從事影響中國安全利益的活動,我認為這是有充分理由的。
第一,從安全理念來看,毛澤東曾經有一句話叫“睡榻之畔,豈容他人鼾聲四起”,就是我睡覺床旁邊不允許別人打呼嚕,打呼嚕尚且不許,在我身邊玩槍弄炮能允許嗎?換位思考,如果我們在美國附近的墨西哥灣與美國的鄰國搞軍事演習,美國能允許嗎?正所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感覺不好的,不要強加給他人。
第二,從戰略思維上看,我們要從最壞處著眼,爭取最好的結果。戰略思維的底線就是要防患于未然,要有憂患意識;戰略思維的最高境界是要不戰而屈人之兵,要化解危機、消弭危機,這就是要預防危機。我們現在表示非常強硬的態度,本身就是預防性外交的組成部分,要在危機尚未爆發之前,向有關各方表明我們的戰略底線和利益邊際,以免對方誤解、誤判,甚至越界。
第三,從地緣戰略看,黃海地區是我們的京畿門戶,是京津塘心臟地帶的一個咽喉要道,拱衛著環渤海經濟地帶的安全。從中國近代史來看,在我們的歷史記憶中,黃海地區是有歷史傷痕的,幾次外敵入侵都是以黃海作為門戶然后進入我們內陸的。像1894年的甲午戰爭就發生在黃海地區,當時北洋水師的總指揮部就設立在瀕臨黃海的威海,甲午戰爭給我們留下了慘痛的歷史記憶,因此這是一個非常敏感的地區,不允許別人輕易觸犯。
據媒體報道,美韓宣布的演習地域距離北京只有500公里,而美國“喬治·華盛頓號”航空母艦的作戰半徑在600公里,如果加上它的艦載機能達到1000公里以上。在這一距離內,任何國家在這一地區進行演習,我們都會感到安全壓力。
第四,從維護半島安全來看。聯合國安理會剛發表了一個主席聲明,這個聲明主要是對事不對人,對襲擊“天安”艦這個事件進行了譴責,但是具體是誰干的,在聲明中沒有明確的表述,而且要求各方保持冷靜、克制的態度。現在朝鮮半島已經因為“天安”艦事件危機四伏,美國和韓國又在黃海地區搞聯合軍演,危機非但沒有解決,反而會制造出新的危機。
第五,從維護中美關系來講,特別是對促進中美軍事關系來講,表明我們的嚴正立場也十分必要。中方一直在努力促進中美軍事關系朝一個健康的軌道發展。所以,在前一段,我們已經明確地表態愿意積極促進中美關系的發展,馬曉天副總參謀長也提出了在適當的時機歡迎美國的國防部長蓋茨訪華。馬曉天副總參謀長在新加坡會議中也已經明確地表示影響中美交流的三大障礙,第一,對臺軍售問題。第二,美國的軍機軍艦頻繁地到我東海、南海進行高強度的抵近偵查。第三,美國2000年國防授權法和迪萊修正案在12個領域限制了和中國的軍事交流。現在這幾個障礙還沒有排除,美國又制造了新的障礙,特別是這次來的還有核潛艇,有阿里伯克級導彈驅逐艦,有F-22“猛禽”戰機,更重要的是還有航空母艦。美國的航空母艦在1993年曾經來過一次,那就是“小鷹”號事件,我們曾經做出強烈反應。再以后,2009年“喬治華盛頓”號航空母艦曾經訪問過香港,我們表示了歡迎。由此可見,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不同的目的,我們對美國的航空母艦會采取不同的態度。這次美國和韓國說航空母艦參加聯合軍演的目的是為了要對朝鮮施加壓力,要威懾朝鮮。但是,黃海是中國的一個出海口,在這兒進行聯合軍演,實際上就帶有軍事偵察的任務,不管是針對誰,航空母艦來了,就有很強的偵察預警能力,就帶有熟悉未來戰場、檢驗作案預案的目的。這都對我們構成了威脅。以前美國總是說中國軍事威脅論,從這次美韓要搞聯合軍演來看,證明不是中國軍事威脅論,而是美國軍事威脅論。
從媒體報道來看,美國的航空母艦在演習的第一階段將不會出現在黃海,果真如此,我們會注意到美軍的這次演習部署調整,以及從中釋放的信息。馬曉天副總長在香格里拉會議上講,中美國防部工作層面的會談機制、兩軍海上軍事安全磋商機制并未中斷。作為學者,我希望雙方應該立即啟動這些機制,通過對話和磋商,尊重和理解中國的安全利益和安全關注,處理好這次危機,而不要使危機升級。
英文原文請見:
http://m.orobotics.cn/opinion/2010-07/31/content_11075543.htm。特別說明:因中英文寫作風格不同,中文稿件與英文原文不完全對應。(作者軍事科學學會副秘書長 羅援少將 編輯 潘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