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8月27日評論版頭條:在過去30年中,中國對外金融發展的三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變化是:其一,中國從一個外匯短缺大國發展成為全球最大的外匯儲備國;其二,中國從一個吸引外資大國發展成為全球最大的資本凈輸出國;其三,中國已經從對外債務國轉變為全球第二大對外債權大國。一方面,這些變化對中國參與全球化的方式和過程發生了深刻的影響,而另一方面,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債權國卻面臨不成熟債權國的種種困境。如何重新審視和提升中國國際債權大國地位,調整對外金融資產結構,爭取國際金融話語權,扭轉全球財富分配失衡已經刻不容緩。
隨著我國從資本凈輸入國轉化為資本凈輸出國,從對外債務國轉化為對外債權國,我國在國際金融市場的主要身份也相應地從籌資者轉化為投資者。中國成長為債權大國的速度比崛起為經濟大國的速度更快,2006年中國繼日本和德國之后成為世界第三債權大國,并于2008年超過德國成為全球第二大債權國。根據美國財政部的數據,中國2009年共購入美國國債約2000億美元。然而作為國際債權大國的中國權利和義務嚴重不對稱,正面臨著官方債權國、負財富效應、貨幣錯配等不成熟債權國的種種困境。
“十二五”是中國思考如何扮演美國最大債權人角色的戰略機遇期。中國要將作為債權國的金融權力轉化為國家金融話語權,增強抵御外部壓力的能力和博弈能力。
首先,采取三步走戰略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
人民幣國際化不是一朝一夕能實現的,人民幣國際化要采取“三步走”戰略,即堅持人民幣“結算貨幣-投資貨幣-儲備貨幣”的取向,先逐步增加人民幣在全球國際貿易結算中的份額;再使人民幣逐步成為主要國際金融市場上的主要投資幣種,最后逐步成為儲備貨幣。依筆者看來,近期中國應該積極建立境外人民幣投融資渠道,以本幣金融資本擴張引導產業資本擴張,逐步擴大人民幣的境外計價、結算、流通范圍,從根本上提升國際債權大國地位:一是在穩步推進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和風險可控的前提下,逐步有序地開放境內一部分人民幣市場給境外合作的主體。二是發展人民幣離岸市場,充分利用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盡快擴大人民幣債券市場的建設規模,進一步豐富本幣境外投資、融資、儲備各項職能,完善人民幣回流機制建設,滿足境外機構多元化、多層次的人民幣資產配置需求,形成境內、外人民幣良性循環機制。三是積極發展境外機構在境內發行人民幣債券、境外人民幣資金投資境內債券市場等,真正擴大人民幣在國際上的流通,可以說都可能有助于提升中國國際債權大國地位。
其次,加強中國金融體系的效率,推進建立發達的本土金融市場
中國不成熟債權國地位與我國金融市場不發達有密切關系。我國處于金融潛化階段,中國金融結構、中國金融資產與資源分布以及金融資產管理組織等方面,與發達國家尚存較大差距。從國家外匯資產思路出發,藏匯于民。國家外匯資產由政府外匯資產、企業外匯資產和家庭外匯資產等構成,將外匯資金集中于政府外匯儲備的思路和政策,不利于各類主體多方向多渠道地使用外匯資金,也不利于各類主體多方式多路徑地將外匯資金輸出,因此需要對此做出調整。要盡快建立發達的本土金融市場,擴張金融市場的深度和廣度,理順投資與儲蓄不暢的轉化機制,通過增加國民擁有財產性收入實現財富重整,進而實現“藏富于民、藏匯于民”,鞏固債權國的形成基礎并提高國民的財富效應。
再次,要減少債權投資增加對外股權投資和生產型投資
繼續推進“從金融投資到產業投資”的債權結構變化,對外資產的股權投資作為資本輻射功能的具體表現,是一個培育新的經濟增長極的過程。根據2009年國際投資頭寸表,2009年我國對外直接投資2296億美元,占對外金融資產的7%。而2007年、2008年的占比分別為4.8%和6.2%,債權減少股權增加,說明我國對外資產結構有了積極變化,這將是未來的長期趨勢。中國要積極調整對外資產結構,通過資本的全球戰略布局,將中國的資本優勢轉為制度、資源和投資的優勢,完成由被選擇者向選擇者的轉型,提高全球配置資源能力,尋求利益的重新分配。為此,可以考慮成立國家戰略基金,將部分外匯儲備和國家發展戰略相結合,提升中國整體競爭力。
提升國家競爭力是“十二五”時期的戰略重點,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從國外獲取更多的市場、資源和關鍵技術的能力;二是提升本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金融危機以來,我國加大了這方面的有益探索,例如,用外匯儲備注資的方式,支持國有商業銀行改制等。但目前儲備管理尚無整體規劃,也缺乏系統性的戰略安排。要與經濟結構調整與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相結合,考慮在戰略性新興產業、科技創新、產業并購方面成立能源戰略投資基金、科技創新發展基金以及支持企業發展的海外并購基金等,不斷提高金融資產和產業資本的融合度,搭建連通內外產業鏈的實業經濟平臺,實現我國在世界產業鏈條中位置的前移和高端化,改變中國長期以來的“雙順差”型的資本循環模式,切實扭轉全球財富失衡的局面。
英文原文請見:
http://m.orobotics.cn/zgrbjx/2010-08/27/content_11210342.htm。特別說明:因中英文寫作風格不同,中文稿件與英文原文不完全對應。(作者 張茉楠 編輯 裴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