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11月23日評論文章:近年來,國際上各種所謂的中國外交“過度自信論”、“強硬論”、“傲慢論”不絕于耳。凡是中國與有關各方在外交上有不同認識和聲音的舉動,不分青紅皂白,一概都被冠以“咄咄逼人”、“傲慢自負”等負面性色彩極強的帽子。似乎一夜之間,中國外交的方方面面都被某些人描繪得一團漆黑,大有口誅筆伐、群起而攻之的架勢。特別是2010年,圍繞釣魚島問題、南中國海問題,中國與周邊某些國家的領土糾紛被輿論炒得沸沸揚揚,有關美國重返亞洲、并與亞太有關國家抗衡中國崛起或戰略圍堵中國的聲音和舉動更是值得關注。
國際上的這些雜音和動向,對當前正致力于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謀求同世界各國推動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的中國來說,似有“黑云壓城”之感。但是,正如許多人所看到的那樣,中華人民共和國自1949年成立以來,經過60多年艱難曲折的探索,特別是通過改革開放30多年來的偉大實踐,確實找到了建設國家、捍衛自身正當國家利益的巨大信心。這種信心當然不是有人所說的那種傲慢或強硬,而是一個正在走向成熟并日益融入國際體系的一個大國的正常反應。可以看到,近年來中國在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方面,立場更加堅定;在維護中國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維護中國海外公民和企業正當權益方面,措施更加全面。就此而言,中國不會因為外界的猜疑和曲解而根本動搖自己慎重選擇的和平發展的理念追求。
理解當前中國和平發展的理念追求,只有切實拋棄過時的冷戰思維和狹隘的意識形態偏見,才能比較全面客觀地認識到當前中國外交的積極性和建設性一面,否則就像某些分析者那樣,對中國外交行為方式的判斷明顯失真,甚至會滑向一個極端有害的方向,進而嚴重影響國家間關系的良性互動。
當前中國外交之所以被人誤讀或曲解,在許多中國學者看來,主要是由于中國作為一個社會制度和發展模式比較獨特、并且正在走向崛起的發展中大國這一客觀現實讓一些人感到很不適應,或者說不愿接受。而且這種不適應感在這次全球金融危機的背景下更加突出:由于中國在這次全球金融危機中通過迅速有效的應對,率先走向經濟復蘇,因此就更有西方分析者認為中國恰恰憑借這次全球經濟金融危機中顯示出的強大經濟實力,在外交上表現咄咄逼人,全方位展示其“肌肉”。筆者認為這完全是對中國外交的曲解。眾所周知,中國的實力增長并非是在這次全球金融危機中一蹴而就的,中國當前的基本外交理念和追求也不是最近一兩年才形成的。把所謂中國的外交強硬與中國趁全球金融危機之機展示實力聯系起來,顯然是過于簡單化的臆測。
事實上,近年來中國外交追求和平、發展、合作的信念更加突出,中國外交的合作性姿態更加鮮明,這表現在多個層面。
首先,中國重視擴大同發達國家的交流合作。無論中美關系、還是中歐關系,盡管不時出現波折,中國都強調從長遠和戰略眼光出發,積極采取措施,增進相互信任,減少猜疑;第二,就周邊外交而言,中國重視深化同周邊國家的睦鄰友好和務實合作,促進共同發展與繁榮。近年來中國與一些周邊國家在領土問題上的分歧一度凸顯,但應指出這是歷史遺留問題。中方一再強調愿意與有關國家通過對話和友好協商解決糾紛。中方反對外部勢力插手進而使問題復雜化的任何圖謀;第三,中國更加重視加強同發展中國家的團結合作,在深化傳統友誼的基礎上,積極開拓合作渠道,維護共同利益。中國很清楚自己作為發展中國家的基本身份定位并沒有根本改變。第四,面對嚴峻的全球性問題和全球治理挑戰,中國更加重視開展多邊外交,推動有效的多邊國際合作,促進人類共同利益的實現。中國支持加強聯合國作用的各項努力,并在20國集團、亞歐會議等多邊框架內發揮積極的建設性作用。第五,中國還通過加強公共外交力度,推動中國與外部世界的人文交流和密切合作。中國外交今后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是如何以國際社會能夠理解的語言和方式來表達中國的正當而合理的訴求。公共外交也許是個值得思考的重要環節。這方面中國經驗不足,更面臨價值觀和社會制度差異構成的溝通障礙,但中國通過公共外交向世界釋放的善意和合作傾向有目共睹。
值得指出,中國決策層對當前世界形勢的判斷既有樂觀的期盼,也有務實的認知。這在中共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有明確體現。《建議》表示,和平、發展、合作仍是時代潮流,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世界經濟政治格局出現新變化,國際環境總體上有利于我國和平發展。同時,《建議》也承認,我國發展的外部環境更趨復雜。有理由相信,就中國今后的外交走向而言,中國決策層基于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為國內現代化建設創造有利外部環境的戰略考慮,將更加重視和平、發展、合作的基本理念及其含義,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的道路不會動搖。這是中國的戰略選擇,也是中國的利益所在。
英文原文請見:http://m.orobotics.cn/cndy/2010-11/23/content_11592726.htm。特別說明:因中英文寫作風格不同,中文稿件與英文原文不完全對應。(作者 房樂憲 編輯 呂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