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12月14日報道:國際慢城聯盟已將目光投向中國,并預計授予江蘇一個小村莊以“慢城”的稱號。
高淳縣的年輕人已經有點厭倦自己家鄉的悠閑生活了。毫無夜生活可言,沒有耀眼的燈火,缺少刺激與興奮,因而很多當地的年輕人都迫不及待地想要長大,然后去尋找城市生活的誘惑。但是,正是這種悠閑的生活方式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 亞溪鎮,這個位于高淳縣內的寧靜小村鎮如今已成為焦點。國際慢城聯盟將這個擁有2萬人口的小村鎮認定為中國首個“慢城”。 11年前該組織成立于意大利,此后一直致力于提倡環保綠色的生活方式。 亞溪鎮在亞太地區最近的‘友好慢城’是位于新西蘭北島的一個小城——瑪塔卡納。在那里,生態環保的理念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從農貿市場到葡萄園,從咖啡館到海鮮餐廳,綠色生活無處不在。
而對于這項殊榮,亞溪鎮的居民們卻看的很淡。因為對他們來說,生活向來如此悠閑。
“慢城?聽起來就像是我們這兒,”81歲的老人梅位炳如是說。他開在高淳縣老街的布鞋店已經有50年的歷史了。
老人不喜歡現代化的批量生產,他的三個兒子以及兒媳幫助維系小店的經營,同時也學會了這門正在慢慢消失的手藝。每一雙布鞋都是一針一線的手工制成,梅老帶著自豪的說:“一雙精美的鞋子我需要花三天來做。”
正是梅老人這樣對待生活的態度吸引了世界慢城聯盟的注意,而即將頒發的‘慢城’稱號只是對所有為保護這座小鎮恬靜氣氛作出過努力的人們的一種認可。這里沒有盲目的城市發展和千篇一律的連鎖商店,人們的生活圍繞簡單而又緊湊的社會結構展開。
在亞溪,慢慢變老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
與城市里許多擁有大把時間的退休老人不同,梅老人的生活十分充實。
他說:“我十三歲的時候就學會了怎樣做鞋子,那是抗日戰爭時期,我當時為了躲避日軍搬到了鄉下。這手藝我可是用了一輩子啊。”時過境遷,現在做一雙鞋子的時間要花費老人更多的時間。
“現在已經買不到手工納制的鞋底了,這樣的話每一雙鞋我都要從頭做起。”老人做鞋的時候,身旁的一個收音機總是陪伴著他。老人帶著幾分自豪的告訴我們,當地的電臺十一月起開始從早9點到晚5點“全天”廣播了。
絕大多數的高淳縣居民之前從未聽說過“慢城運動”或“慢城”這一說法。
《今日高淳》的主編左年生先生表示:“我是在去年7月國際慢城聯盟副主席安杰羅?瓦薩羅造訪亞溪村時才第一次聽到這個詞的。”
他還表示:“椏溪鎮的自然和文化資源給瓦薩羅先生留下深刻印象,瓦薩羅先生表示這里的一切,完全符合‘慢城’的標準,就這樣,椏溪鎮與國際慢城聯盟走到了一起。”
國際慢城組織成立于1999年,意大利的一座小城托斯卡納是它的發源地。這個組織是從1986年同樣開始于意大利的慢食運動(slow food)引申并發展起來的。慢食運動是針對開在羅馬西班牙階梯附近的第一家麥當勞餐廳的抗議活動。這一運動倡導的是對健康、營養的生態種植以及家庭烹調食物的回歸。
慢食運動至此擴展到全球130多個國家。它的使命也擴大到包括推動綠色食品、地方小經營者及地方化,以抗衡食品生產的全球化。
慢食運動提高了人們對食品產業物流產生的碳足跡的認識。運動鼓勵消費者購買和食用本地出產的肉制品及蔬菜以減少食品運輸帶來的污染。
作為慢食運動的衍生運動,慢城運動積極推行一種可持續的生活方式,以提升生活質量,并且保護人文遺產和飲食文化。
上述兩個運動都用一只橙色的蝸牛來作為標志,這個獨特的標志在國際上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熟悉。目前已經有來自全球二十四個國家的135座城市獲得了‘慢城’的稱號。
“在中國,高淳是個起點,”世界慢城聯盟主席皮爾·吉爾吉奧·奧利維蒂說。“慢城運動的立足點不僅僅是歐洲,而是整個世界。”
高淳椏溪鎮正式加入慢城聯盟的申請目前仍在審核之中。奧利維蒂說之前他為了能使哥倫比亞的皮豪城正式成為‘慢城’而足足工作了三年。稱號的正式頒布將在明年三月進行。
奧利維蒂說:“‘慢城’的審核標準相當嚴格,按照現在的標準,‘慢城’不能擁有超過五萬名居民。”
而擁有兩萬人口,面積僅為49平方公里,以種植生態茶葉,草藥以及水果為為主業的椏溪鎮無疑是一座理想的‘慢城’。
入選‘慢城’的城市還需要致力于環保以及推廣可持續發展——這些內容都已經在高淳發展的戰略之中。左年生主編說:“這樣的發展戰略高淳已經實施了多年。”
‘慢城’的稱號也為高淳引來了一些質疑。質疑者稱‘慢城’更加證明了高淳過度的將自己與外部世界隔離。
左主編說:“高淳縣城被固城湖、石臼湖和水陽江環抱。在古時候,高淳曾經是重要的通商口岸,安徽來的商人們聚集在高淳做生意。但之后隨著陸路交通越來越發達,高淳在商貿上的重要性就大不如前了。”
來自亞溪鎮一個普通農戶家庭的居民王洪濤說,他覺得自己的幸福指數會比居住在像北京和上海這樣大城市的城里人要高。他對自己家鄉悠閑的生活方式也有自己的看法。
“我們都是戀家的人。我們熱愛自己的家鄉而且并不熱衷于去大城市追逐所謂‘更好的生活’。我覺得這樣有好也有壞吧。因此本地的經濟發展確實比較遲緩。”
作為中國首座‘慢城’可能也會帶來一些負面的影響。旅游業一定會變的興旺起來。一個嶄新的度假村已經開業,一條通往亞溪鎮的旅游路線也在籌劃之中——這些顯然都是為了預期之中的游客增長而準備的。
可是,怎樣才能掌控發展的全局并不讓過快增長的旅游破壞慢城之“慢”呢?
“我們希望人們會來游玩,但人數最好不要過多。”來自國際生態旅游協會的瑪琳·拉爾登在上個月的上海國際旅游博覽會上如是說。
拉爾登說:“在推廣一個地方之前,我們必須要弄清楚當地環境可以承受的限度,要清楚的知道環境上的底線。我們要明白,比如說對當地文化的影響以及碳排放方面的情況。”
她還強調說在保護生態的前提下開發一處旅游景區的關鍵便是知道如何對開發過程進行控制以確保不會出現過度開發。
中國人喜歡講兩全其美,但顯然,要在維持悠閑的生態生活方式和可能帶來大量游客的旅游開發之間找到完美的平衡,中國首座‘慢城’需要來自多方面的智慧。
英文原文請見:http://m.orobotics.cn/cndy/2010-12/05/content_11653523.htm。特別說明:因中英文寫作風格不同,中文稿件與英文原文不完全對應。(中國日報記者 石瑩瑩 編輯 潘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