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12月14日報道:以11月23日爆發的延坪島朝韓炮戰為起點,朝鮮半島及其周邊的局勢驟然緊張起來,隨之而來在國際論壇的朝韓相互指責、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立即表態譴責朝鮮也都在意料之中。令人略感意外的是這次美、日、韓突然又把矛頭對準了中國,逼迫中國立即就延坪島炮戰表態,進行“國際社會站隊”,其潛臺詞就是說,中國若不站在我們一邊就一定是朝鮮的“后臺”,就一定是破壞朝鮮半島和平穩定局勢的“禍首”。其目的就是丑化中國的國際形象,向國際影響力日益增加的和平崛起的中國潑一盆污水。其結果就是將有航母參加的擴大美韓軍演放到靠近中國的黃海,使美韓軍事同盟更加穩固;在美日聯合軍演中日本甚至首次提出了“以中國為假想敵”的叫囂,美軍駐日基地不但不用搬遷,而且更加牢固,美國不再擔心日本“重返亞洲”,美日軍事同盟也加強了。顯然,延坪島炮戰導致中國成了“殃及池魚”的間接受害者,美國成了贏家。
朝韓延坪島炮戰是極為不幸的事件,特別是在炮戰中出現了延坪島平民的無辜傷亡更令人痛心。朝韓交火事件有復雜的背景,雙方各執一詞,在這種情況下逼迫國際社會站隊,作非此即彼的選擇是不現實的,也不利于緩解朝鮮半島緊張局勢。認為中國袒護朝鮮的說法毫無依據,同樣,無限夸大中國對朝鮮的影響力也是別有用心。作為負責任大國,中方一貫按照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決定自身立場,不偏袒任何一方,更不會無原則地屈從任何人的指揮棒。中國譴責任何破壞朝鮮半島和平穩定局勢的挑釁行為,不論它來自朝鮮還是韓國。可以設想,如果中國在炮戰發生的第一時間也像美、日那樣不問是非曲直地立即表態,會有利于朝鮮半島恢復穩定嗎?如果中國派遣海軍艦隊到美、日、韓的近海舉行大規模軍演并且聲稱不是針對美日韓的軍事威嚇,會有利于朝鮮半島的和平嗎?
當前的現實是朝韓雙方都不想把事態進一步擴大,朝鮮半島如果爆發全面戰爭也不符合美、日的當前利益。是冷靜克制地坐下談判解決沖突,還是火上澆油,挑撥事態更加惡化?的確值得有關各方深思。
在朝韓交火事件發生以來,朝鮮半島緊張局勢步步加深,中方為防止事態升級惡化做出了一系列努力,與有關各方進行了密切溝通和協調,敦促各方務必保持冷靜克制,通過對話協商解決問題,共同維護朝鮮半島的和平穩定。中方還建議12月上旬在北京舉行六方會談團長緊急磋商,希望這一磋商有助于緩和當前緊張局勢,為重啟六方會談創造條件。特別值得提出的一個細節是,戴秉國國務委員向相關各國提出的建議是“六方會談團長舉行緊急磋商”,“不意味著重啟六方會談”,這個提法是為了當事雙方都容易接受。而美、日、韓三方恰恰都高度一致地“忽略”了這個細節,消極敷衍中國提案,執意對朝強硬。美國國務院發言人11月28日當天回應稱,目前正咨詢日本和韓國的意見,但白宮發言人克勞利一句“美國不急于重返六方會談”等于為日、韓定了調子,日本和韓國當然也不會有違背美國的“意見”。現實情況證明,一次又一次的大規模軍演對朝鮮并沒有起到嚇阻作用,反而可能迫使朝鮮滑向開發核武器的極端道路,這是包括中國在內的國際社會最不愿意看到的結果。同樣,聲稱“不是針對中國的”聯合軍演也正在挑戰中國人民的忍耐底線,冷戰思維的幽靈正在東北亞的上空徘徊。
化解危機,重歸和平的道路仍然存在,在這次朝韓炮戰危局中,應該說中國的斡旋正在顯示成效。12月2日,外交部發言人姜瑜透露,各方均積極評價中方為維護地區和平穩定所做的努力,俄羅斯已表態支持中方建議。姜瑜稱,六方會談團長緊急磋商不是六方會談正式會議,對有關各方應無困難。中方提出有關倡議的出發點,是希望各方能夠坐下來,就當前關切的重大問題交換意見,緩和半島局勢。在東北亞地區,六方會談是各方進行對話和溝通的唯一平臺。朝鮮半島問題要妥善解決,還是要回到當初六方會談共同聲明的框架中。
美國需要消除的一個誤區是,恢復六方會談并不是對朝鮮的“獎賞”,而是與會六方的平等協商機制,特別是在促使朝鮮棄核的過程中尋求美朝關系的改善,繼而實現東北亞的和平穩定。現在美國不是不需要六方會談,而是不需要六方平等,特別是與朝方平等協商的會談,僅是希望更加強化美日韓合作,迫使中俄更加“約束”朝鮮,根本無視朝鮮保障自身安全的訴求,這就背離了當初六方會談共同聲明的宗旨。美國某些政客可能還寄希望于武力恫嚇能發揮效果,個別美國軍中人士甚至還發出了“把中國打回100年前狀態”的恐嚇,與美國政府一再標榜的和平衛道士形象形成了強烈對比。60年前美國政府的威嚇都沒有起作用,今天這種跳梁小丑式的叫囂會有作用嗎?何況,恢復朝鮮半島和平穩定局勢是中美俄等大國的共同責任,符合包括美國在內的國際社會的共同利益,中國期待著六方會談的早日恢復,期待著國際社會的共同努力。
英文原文請見:http://m.orobotics.cn/opinion/2010-12/14/content_11696876.htm。特別說明:因中英文寫作風格不同,中文稿件與英文原文不完全對應。(遼寧社會科學院邊疆研究所研究員、所長 呂超 編輯 潘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