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12月15日報道:當陜西果農惠國海跨入哈佛大學的講堂時,他說他不由得有些緊張。
對他來說,這是第一次在一百多人面前進行演講,而且是在大洋彼岸全世界最有名的哈佛大學對世界上最有名的農業專家進行演講。
早在九月份得知要在11月22日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管理學院舉辦的農業和食物論壇上發言時,這位來自陜西清澗縣的58歲果農就開始準備自己的發言稿了。
作為此次論壇參與者之一的中國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推薦了種植了50畝紅棗的惠國海和在蘋果種植戶曹謝虎參與此論壇。該校校長孫武學介紹到,推薦他們的理由是他們都是農業技術最直接的受益者。47歲的曹謝虎來自白水村,擁有一個6畝的蘋果園。
這是中國農民第一次站在了這個年度農業研討會的講臺上。
中國代表團已于11月29日回國,惠國海回憶到:“頭一兩分鐘真的挺難捱的。但是因為講的就是我種棗子的事,所以一會之后我就放松下來了。”
惠國海還把自己種植的棗帶到了論壇現場,現場發放給其他與會者。
“因為新鮮大棗不太好攜帶,所以我帶了些真空包裝的干棗去論壇,”他說。“很多專家在我演講的時候,就打開包裝,邊吃邊品嘗了。”
曹謝虎也做了一個十分鐘的演講,向大家介紹了他種植無公害蘋果致富的故事。他給果園進行有機肥料施肥,并給果樹配上了補蟲袋,除害燈以及粘蟲板。
他說:“我演講的題目是無公害蘋果生產。我還叫我兒子幫我準備了演講的多媒體材料。”
兩位的演講在觀眾中都產生了良好的反應。但是曹謝虎也提到,兩個人濃重的鄉音一開始給當時做翻譯的留學生帶去了很大的困難。
但當翻譯適應了他們的口音時,他們的演講進行的很順利,不時受到觀眾熱烈的掌聲。
在他講到當初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專家教他把果園里的果樹砍掉一半以保證蘋果產量和質量,他如何不解和疑惑時,臺下發出了陣陣笑聲。
曹謝虎說:“我當時只同意砍掉果園角落里一小部分果樹。果然到了第二年,附近較為稀疏的果樹林產出的蘋果數量和質量果然比其他的要好很多。”
“我高興壞了。從此以后,我跟著又學了很多相關知識,特別是一些生產無污染水果的小技巧。”
曹居住在一個山村里,過去的他每年只有1到2千的收入,因為黃土高原并不適宜種植谷物。
他從1995年開始種植蘋果。然而,8年后蘋果的產量還是只有7,500公斤,每年的年收入也沒有超過2萬元。
2006年,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專家們來給他支了招。
之后,他家的蘋果產量幾乎翻了三番。而他2010年的年收入也達到了10萬元,比06年整整翻了五倍。
曹說:“我從未想過有一天我會站在美國哈佛大學的演講臺上。我非常高興能能讓外國專家們知道科技是如何幫助我們的農業生產的。”
惠國海的故事跟他的很像。盡管惠的家鄉有著超過3000年的種植紅棗的歷史,然而他卻一直不能通過種植紅棗致富。知道2000年經過了專家對種植技術的相關培訓之后,情況才有了好轉。
他在論壇中說到:“我今年一年單靠紅棗種植,就收入了50萬元人民幣。”
兩位來自中國的農民也跟來自其他國家比如美國,西班牙和印度的農民朋友交換了經驗,他們覺得這是一次令人“大開眼界”的經歷。
惠說:“美國的農業非常發達,有著高度的機械化。而且很多農民都有相當高的學歷,有些居然還有博士學位。他們的工作方式特別讓人感興趣。”
他還說這次論壇上印象最深的就是外國專家對食物安全的重視。
“論壇里的一些專家并沒有吃我的大棗,明顯是因為害怕農藥殘留,”惠國海說。“我并不怪他們。我告訴我們村的其他人,我們有責任用事實告訴他們我們的產品是沒有農藥殘留的高質量產品。”
英文原文請見:http://m.orobotics.cn/china/2010-12/15/content_11702388.htm。特別說明:因中英文寫作風格不同,中文稿件與英文原文不完全對應。(中國日報記者馬烈、李連星 編輯 潘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