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12月31日報道:12月的哈爾濱,早已是銀裝素裹,滴水成冰。盛大的冰燈游園會以及絢麗的街頭冰景都令游客流連忘返。在觀賞這些瓊樓玉宇的同時,很少有人想到這些晶瑩的冰塊都是采冰工人頂著凜冽的江風,冒著零下三十幾度的嚴寒辛勤勞作換來的。
今年43歲的馬長龍就是這樣一名采冰人。馬長龍是肇東的一名農民,七年前開始在冬閑的時候來到哈爾濱采冰。如今他已經成為一名熟練的采冰人,也把村里不少人帶到了松花江上的采冰場。
“一到冬天,大家都閑了下來,很多人天天打麻將。賺不到錢不說,很多人還把夏天辛苦賺來的錢都輸進去了。現在多好,冬天也能賺到錢了,辛苦半個多月,賺的和夏天幾個月賺的差不多。”馬師傅這樣告訴記者。
當記者問道,“誰是這支隊伍的頭兒時?”馬長龍告訴記者:“我們這支隊伍沒有頭頭,大家一起干活,賺來的錢大家一起平分。” 原來這支隊伍中十多名采冰工人全都來自肇東,一年的采冰期結束,每個人都能賺到四、五元錢,這些人都成了當地的賺錢能手。
采冰是按照計件付酬,切割打撈一立方米冰4元錢,每個冰塊的規格是40厘米厚,80厘米寬,1.6米長,接近半噸重,不能有絲毫出入。每個采冰工人一天大概能夠采到70立方米冰,收入能達到200多元,一個冬天下來,就是四五千元。
為保證所采冰塊質量達標,采冰工人需要付出很多常人難以想象的辛苦。為了節省費用,馬長龍舍不得住在旅店,所以每天凌晨2點鐘就要起床,從家里趕到哈爾濱,每天四點鐘開始干活,基本上要干到晚上6點左右,晚上再從哈爾濱趕回肇東的家里,已經七八點鐘了。1年可能就干15天,但是一天得干14小時,每天累得回家倒頭就睡。
哈爾濱的溫度已經低于零下20度,而采冰師傅們卻要穿著并不厚的棉衣,雙腳還要浸泡在刺骨的江水中工作。
“這活兒賺錢容易,但采冰也很遭罪,凜冽的江風輕易就能將棉衣打透,江水經常會濺濕棉衣,不一會兒就能把棉褲凍成“鋼板”。因此來這里干活兒的人每個人都要多準備一套棉衣,”馬長龍說,他繼續說道,“我們都穿的很厚,做好了防護措施,一定不會讓自己凍傷的,如果凍傷了,還怎么干活?怎么賺錢啊?”
家住肇東的馬長龍家里有妻子和兩個上學的孩子,每年學費加上各種費用就得將一萬塊錢。而家里承包的8畝耕地每年的收入也就7000至8000元。
“能找到這樣一個賺錢的機會,苦點累點也不算什么,至少過了年孩子的學費不用愁了,”馬長龍說。
但是,今年的采冰工程卻對包括馬長龍在內的2000多名采冰工人提出了嚴峻的挑戰。每年采冰都是12月初開始,太早了冰層不夠厚。周期也就20多天,最多不到一個月。而今年的冰雪世界試開園的時間是12月25日,而且要建設一座占地60萬平方米、用冰量達到18萬立方米、創歷屆冰雪大世界之最的夢幻冰雪之城。再加上全市各處冰雪景觀的用冰量,估計用冰量能達到30萬立方米左右。這些冰足夠填滿134個標準游泳池。
所以,采冰工人們都加班加點,日夜勞作,爭取完成這些及速度?。
說到采冰的具體操作流程時,馬師傅和旁邊的幾位師傅很專業的為記者介紹起來。馬師傅告訴記者,采冰的講究很多,首先要選擇冰面,正江的冰不行,水流太急的地方冰層往往不夠厚度,因此背江為首選。岸邊5米之內的冰也不行,岸邊的水太淺,冰已經凍到底與泥沙沾在一起。
選定地點之后,工人們在岸邊樹立一根鐵桿,鐵桿上拴一條繩子。繩子的另一頭系在采冰工人腰里。這位工人拿著電鋸首先將特定的冰面用電鋸切割成大的冰排,再切割成小塊,然后用鐵釬將冰塊鑿開、打撈,大塊的冰就會浮在水面,大家再合力將這些冰塊拖到江邊。
“采冰順序一定是橫江切割,一條一條地撈起,這樣冰才不會塌陷。另外,下鋸一定不能切透,切透了水就會滲到冰排上將切好的縫隙再次凍住,”馬長龍說。
他又說,“如果切冰環節進行得不好,斷冰取冰就很危險,切過了容易斷裂,取冰的人易掉進水里,雖然背后系著繩索,但是刺骨的河水和厚重的棉襖也夠他一嗆的了!”
不過,馬長龍說,他干這一行七年了,還從未聽說過有人掉到河里。
冰塊被源源不斷地運到公園里,由能工巧匠塑成美麗的冰雕。但馬長龍卻沒有錢買一張280元的門票,去看看他采得冰塊怎么就搖身變成了精致優雅的藝術品。
“我不想去看冰雕,有這個錢,還不如給我閨女買件衣服過年穿呢!”馬長龍說。(中國日報記者 程盈琪 周慧穎 魏忠偉 編輯 呂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