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3月15日評論版頭條文章:日本里氏9.0級世紀強震及核電站爆炸引發的核泄漏,強震之殤不僅給日本帶來無法估量的經濟損失,也成為全球的重大災難。近年來,大量碳基能源消耗引發的溫室效應、環境惡化以及生態系統持續性退化導致全球自然災害頻發,一次又一次的全球巨災讓人們認識到氣候變化和環境災害已經越來越深地影響到全球的經濟和社會安全。因此,建立全球聯防抗災管理體系,有效預防和應對跨國家、跨地區的重大自然災害已經刻不容緩。
進入21世紀,隨著全球氣候變暖趨勢的加劇以及全球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帶來的人口迅速膨脹,資源、環境和生態壓力不斷加大,巨災發生頻率和造成的損失呈明顯上升趨勢。
聯合國機構“國際減災戰略”2010年1月在日內瓦發布全球自然災害最新統計報告指出,1990年至1999年,全球平均每年發生258起自然災害,平均每年造成4.3萬人死亡。2000年至2009年,全球共發生3852起自然災害,直接導致超過78萬人死亡,近20億人受到影響,經濟損失高達9600億美元。其中,亞洲遭受自然災害的打擊最嚴重,死傷人數約占全球總數的85%。
無論是地質災害還是氣候災害都具有一個共性,即通過災害鏈的傳遞與放大,其影響與防范均遠遠超出直接受災地區。此次大地震所處的東海岸集中了日本大量鋼鐵業、石化業、制造業、核電工業等日本重點產業和支柱行業,被稱為“京濱工業地帶”,這將對日本工業產業造成重大沖擊,而日本作為全球出口大國,出口世界所需的重要工業品,像高質量的鋼鐵和其他金屬材料,汽車發動機,微型軸承,這些重要的工業產品如果長期無法恢復生產,很可能對世界供給產生一定沖擊,對本已十分脆弱的世界經濟產生重創。
可見,全球問題日益凸顯的今天,面對危及全人類的全球變暖、資源短缺、金融危機、能源危機、糧食危機等共同性問題,世界上沒有哪一個國家能免受全球性挑戰困擾和危機的沖擊而獨善其身,特別是巨災頻頻來襲,更突顯全球危機應急和治理結構的重大缺失。
目前,從國際層面看,存在著157個自然災害相關國際組織,比較重要的如聯合國“國際減災十年計劃”、“國際減災戰略”的執行部門、世界氣象組織、國際海嘯協會、國際紅十字會以及各國的災害救援組織等等,但由于上述組織和機構呈現碎片化分布,盡管這些機構也發揮了重大的賑災減災作用,但是缺乏統一調配資源和綜合協調的能力,因此如何整合政府、企業與社會減災資源,建立巨災風險轉移機制,實現減災由一國(區域)防范到全球聯防,迫切需要建立全球統一的災害應急管理體系。
首要的是建立一個“全球統一的災害應急管理機構”。有兩種思路:一是以聯合國牽頭成立“全球巨災應急管理中心”,由其負責應對特大自然災害的國際應急管理體系的建設和運作,協調世界各國聯合監控防治自然災害。二是整合現有的自然災害組織的資源,鋪設與世界各個國家和各種組織、機構的聯系管道,實現各個國家地區之間實現資源信息共享,形成合力。無論是哪一種形式,都有助于實現統一籌措資金、安排各種災害監控防治研究項目和防災救災資金用度,把現在分散的自然災害監控防治項目集中起來,解決全球范圍內災害監控防治總管“缺位”問題。
事后救助不如事前防范,只有建立全球災害監測預警體系,才能從根本上提升災害風險防控能力。從全球范圍看,發達國家有較為成熟和先進的管理經驗,而相比之下,發展中國家普遍在應對災害方面的經驗都顯得不足,因此建立全球災害監測預警體系,就是要實現各個國家地區之間實現資源信息共享,將世界各國國內現有的自然災害預警系統實現聯網,并在缺少預警系統的國家和地區增設預警裝置,幫助發展中國家改善國內的災害預警系統,將各種探測全球大氣、地質、洋流變化的探測器密布地球所有區域,實現“海陸空天”全方位監測預警。
要逐步完善各種措施和應急機制:一是要制定并完善各類應急預案,明確各個國家、地區和各個國際組織在突發災害面前的職責任務;二是形成聯合救助機制,要在聯合國架構內,各成員國共同簽署自然災害救助協議,各成員國有義務盡快派遣救援隊到災區實施救助;三是要加強應急隊伍建設和物資貯備,完善各種國際救援組織的功能,形成全方位救援格局;四是組織國際間的應急演練,提高各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的聯合抗災救災能力;五是在自然災害高發國家或地區,推進防災救災的普及教育,不斷提高當地公眾的自救、互救能力。
要建立國際救援基金以此解決國際防災減災投入不足的問題。目前,國際社會所依靠的自愿捐款制度,包括政府捐助和民間募捐,但有些時候認捐的款項可能不能全部交納,甚至往往是調用資源,造成其他方面的資源匱乏。因此必須有一種長效化機制,以永久性的全球基金支持一個全盤的政策框架。
也可以通過建立全球自然災害保險系統的方式解決資金投入、保障和損失補償的問題。由全球災害應急管理中心牽頭,與成員國商議確定險種,并以此建立政府支持,市場化運作的巨災保險制度。
災害全球化讓所有國家都處于同一風險鏈條,唯有建立全球統一的災害應急管理體系才能最小成本、最大效率地應對危機。
英文原文請見:http://m.orobotics.cn/thinktank/2011-03/15/content_12171777.htm。特別說明:因中英文寫作風格不同,中文稿件與英文原文不完全對應。(作者為國家信息中心預測部副研究員 張茉楠 編輯 呂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