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3月25日報道:26歲的佼雪(音譯)在中信建設有限公司德黑蘭辦公室做經理助理,雖然自稱“懶惰”,但佼雪工作得非常出色。
作為外籍雇員,佼雪每個月的收入折合成人民幣為13,500元,比中國大陸的工資水平高了3到4倍。
公司提供住宿和醫療保險,還負擔佼雪每年回家探親一次的往返機票。已經工作了三年的佼雪,確信如果自己回國的話一定可以得到晉升。
590萬去年畢業的大學畢業生,約占畢業生總數的9.3%,依然為找不到工作而煩惱,佼雪卻說自己“根本就沒有找過工作”。
“是這個工作找到了我,因為我的專業是波斯語。”佼雪說。
佼雪于2007年畢業于上海外國語大學,一起畢業的同專業同學還有9名。之后佼雪在北大繼續學習波斯語文學,她是當年這個專業招收的唯一一個研究生。
波斯語是伊朗的官方用語,在中國學生學習的外語中被視為“小語種”,學生人數相對很少。同樣的“小語種”還有比如希伯來語、梵語、烏爾都語、緬甸語、菲律賓語、斯瓦希里語和波蘭語。
在新中國成立的最初幾十年里,像佼雪這樣學習各種“小語種”的學生充實了中國外交的力量。
“從上個世紀50年代到大概70年代末,大學生畢業之后國家都會分配工作,那個時候北大畢業的很多學生都進了外交部。”北大東亞語系教授吳杰偉說。
現在畢業生都是自主擇業,其中的一些會選擇去公司并成為這些公司海外拓展項目的骨干力量。
吳杰偉說經常會有中國的公司和外企問他下一批學生畢業是什么時候,因為這些“小語種”專業每隔3到4年才會新招一批學生。
“如果這些公司知道比如今年我們有一個學某種語言的學生畢業,他們會制訂相應的拓展計劃,比如今年或者明年會將業務拓展到使用這種語言的國家。”吳杰偉說。
“當我和學生以及他們的家長說這些情況的時候,他們都覺得難以置信。如果你學得不錯,我只是說不錯,并不一定要是最優秀的那個,那你根本不用操心工作,工作自己就會找上門來。”
學校向學生們推薦學習“小語種”時,會告訴他們以后幾乎可以不用為工作操心。李淳剛(音譯)就是在學校的建議之下在北京外國語大學學習了豪薩語。
“我的第一志愿是西班牙語,但是后來被調劑到了豪薩語。最開始我挺沮喪的,因為我當時對于非洲的認識僅限于電視里看到的饑荒和戰爭。”李淳剛說。
但是現在的李淳剛對于這個專業的看法完全轉變。豪薩語是西非和中非最重要的本土語言,流利的豪薩語幫助李淳剛找到了在中國國際廣播電臺的工作。從2008年開始,李淳剛負責一檔周播的豪薩語的脫口秀節目,同時也編譯一些新聞。
李淳剛并不滿足于現狀,他希望將來可以成為駐尼日利亞的出鏡記者。
“我希望能夠在尼日利亞出名。我想像著自己每天在電視上出現,然后當尼日利亞人打開電視的時候他們會驚訝的說‘快看,這個人是誰?他竟然會說我們的語言,簡直太不可思議了!’”
英文原文請見:http://m.orobotics.cn/usa/life/2011-03/25/content_12225740.htm。特別說明:因中英文寫作風格不同,中文稿件與英文原文不完全對應。(中國日報記者 Tiffany Tan 編譯 郭書含 編輯 潘忠明)